要么离婚,要么来美国!1988年,“小常宝”齐淑芬带领三十名演员选择留在美国,永不回国,面对丈夫的劝阻,她还用离婚来威胁,如今晚年竟然选择回国...... 在戏曲界,你比较熟悉的肯定是梅兰芳这种大师级别的,但是也有一些“后起之秀”。 就比如,京剧名角齐淑芳。 这位曾以“小常宝”红遍大江南北,甚至还被梅兰芳誉为“后起之秀”的艺术家唱功确实了得。 但是她却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背叛”了祖国和自己的丈夫。 齐淑芳的选择,绝非一时冲动。 她出身京剧世家,从小就对这门艺术十分痴迷。 自打六岁学艺,十二岁登台,天赋异禀又肯下苦功,绑沙袋跳台阶、嗓子哑了吞生鸡蛋是家常便饭。 1963年从上海戏曲学院毕业后,她迅速崭露头角。 七十年代,她在革命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中饰演的“小常宝”,英姿飒爽,深入人心,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梅兰芳大师曾亲睹她在台上的风采,紧握她的手连声赞叹。 改革开放后,她作为文化使者,率团出访欧洲,在巴黎大剧院等顶级舞台引起轰动,鲜花与掌声是对她艺术成就的最高肯定。 在国内,她事业如日中天,爱情也开花结果。 她不顾世俗眼光,嫁给了才华横溢却家境普通的琴师龚国泰,夫妻琴瑟和鸣。 那时的齐淑芳,是国粹的象征,是舞台的宠儿,人生似乎圆满无缺。 然而,1988年的美国之行,成了她人生的分水岭。 这次巡演,美国观众的热烈反响远超预期,让她深受震撼。 同时,国内正值“出国潮”涌动,许多艺术家都觉得西方社会更有吸引力。 而齐淑芳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留在美国,或许是让京剧这门古老艺术真正走向世界、焕发新生的绝佳机会! 她内心更渴望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播撒京剧的种子。 于是,巡演刚落幕,演员们准备归国时,46岁的京剧名角齐淑芳,面对三十余名团员宣布,留下,不走了! 这个决定,对团队而言是前途未卜的冒险,对国内京剧界而言,则是釜底抽薪般的重创。 大批骨干的流失,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人才断层。 消息传回国内, 舆论瞬间炸锅了。 “叛徒”、“卖国贼”、“忘恩负义”的骂声铺天盖地。 她的家人,尤其是年迈的父母和在上海京剧院的丈夫龚国泰,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和煎熬。 龚国泰心如刀绞,多次打电话苦劝妻子迷途知返。 然而,齐淑芳去意已决,甚至不惜以离婚相逼,强迫自己的丈夫。 “要么来美国,要么结束婚姻。” 几年煎熬后,龚国泰心灰意冷,选择了离婚。 这段曾经令人艳羡的姻缘,因艺术追求与家国情怀的激烈碰撞,最终结束。 美国的现实,远比齐淑芳想象中更凄凉。 语言的障碍、文化的隔阂、签证的困扰,像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京剧的新鲜感过后,美国观众的热情迅速降温。 演出邀约锐减,经济来源枯竭。 从名角,到漂泊者,巨大的落差让许多团员难以承受,陆续有人选择离开或回国。 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放下身段,刷盘子、街头卖艺,只为换取温饱。 国内依旧嘲讽她“贪图名利”,但支撑她坚持下去的,是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倔强,以及一个执念:“再苦,也不能让京剧在美国人眼里沦为杂耍!” 转机出现在一位贵人相助。 著名美籍华人钢琴家殷承宗被齐淑芳的执着和困境所打动,向她伸出了援手。 在他的鼎力支持下,齐淑芳得以重新组建剧团,获得了稳定的排练场地和一定的经济保障。 她深知,要让京剧在美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必须做出改变。 她开始大胆革新,精简剧情,使节奏更符合西方观众习惯。 在武打设计中融入芭蕾的托举技巧,调整唱腔和念白的比重。 这些“离经叛道”的改动,有效地拉近了京剧与美国观众的距离。 她和她的“齐淑芳京剧团”,将京剧传播到了美国的大学校园、社区中心甚至教堂。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逐渐赢得认可,演出机会增多,影响力日益扩大。 千禧年之际,齐淑芳迎来了艺术生涯的又一高峰。 她的剧团成功登上了世界戏剧艺术的圣殿,纽约百老汇的舞台。 这一次,她勇敢的向西方观众展示了京剧的魅力,成为继梅兰芳之后第二位在此亮相的中国京剧大师。 美国国家传统艺术基金会将“国家传统艺术奖”授予她。 《纽约时报》的头版报道,更是将她推向了国际声誉的巅峰,她似乎实现了当初“弘扬京剧”的诺言。 然而,功成名就并未消解乡愁,更未能抚平争议。 步入晚年的齐淑芳,越发想要落叶归根。 2008年,她终于踏上了故土。 家人接纳了她的归来,但国内舆论对她的评价,依旧两极分化。 晚年的齐淑芳不再过多解释当年的抉择,也不再争辩功过是非。 她与再婚丈夫丁梅魁过着简朴的生活,每日练功仿佛要将逝去的时光追回。 齐淑芳的一生,是艺术追求超越国界的勇敢尝试,还是个人理想凌驾于集体责任的任性出走? 或许,功过是非,本就难有定论。 主要信源:(搜狐娱乐——“小常宝”齐淑芳带领30名演员留美不归,背叛祖国抛弃丈夫)
要么离婚,要么来美国!1988年,“小常宝”齐淑芬带领三十名演员选择留在美国,永
炎左吖吖
2025-08-12 09:38: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