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我军7名战士被越军包围,眼看突围无望,一个受伤战士誓死不降,他准备

大气磅礴展豪情 2025-08-11 23:18:02

1979年2月我军7名战士被越军包围,眼看突围无望,一个受伤战士誓死不降,他准备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这时班长一把拉住他,说:“别冲动,还没到弹尽粮绝的地步,希望还是有的!”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支七人小队在绝境中创造了战场奇迹,这场发生在高平战区的突围战,至今仍被军史研究者视为步兵战术的经典案例。 41军121师361团正执行穿插任务,热带丛林的复杂地形让部分战士与大部队失散,其中包括8连班长陈书利带领的六名战士,这支临时组成的战斗小组遭遇数十倍于己的越军包围,被迫退守一处农舍。 三支步枪、九枚手榴弹和不足千发弹药,越军调集重机枪和迫击炮发起强攻,炮弹将墙体轰出巨大缺口,七人小组用化肥袋构筑简易工事,采用“放近打”战术,专等敌军进入二十米射程才开火。 这种极限距离的射击让每发子弹都能取得最大战果,白天的拉锯战中,越军先后组织六次冲锋,在精准火力下付出重大伤亡代价,战损统计显示,敌我伤亡比达到4:1的惊人数据。 陈书利在这场战斗中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战场洞察力,他准确判断敌军冲锋路线,指挥战士采用三点射和交替掩护战术,最大程度节约弹药消耗。 当夜幕降临时,农舍已摇摇欲坠,最后80发子弹成为突围的唯一希望,三人小组负责伤员转移,陈书利独自承担诱敌任务。 他故意暴露位置吸引追兵,为战友争取宝贵的撤离时间。这种牺牲精神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次日清晨,负伤的陈书利坠入岩洞,凭着方位判断向北爬行十余里。 他利用地形特征和太阳位置确定方向,最终与搜救部队成功会合。这种野外生存技能在危急时刻救了他一命。 七人小组在绝境中展现的战场纪律令人深思:从弹药分配到射击节奏,从工事构筑到突围路线,每个环节都体现职业军人的专业素养。 “放近打”战术在丛林作战中效果显著,这种战法要求射手具备极强的心理素质和射击技能,能够在敌军接近时保持冷静,等待最佳射击时机,每次开火都必须确保命中,避免暴露位置后遭到集火攻击。 当一组战士射击时,另一组负责观察和装弹,确保在敌军冲锋过程中始终有人能够开火还击。这种配合需要长期训练才能达到默契程度。 弹药管理在这场战斗中至关重要,每发子弹的使用都经过精确计算,优先打击威胁最大的目标。手榴弹则保留到最关键时刻使用,发挥最大杀伤效果。 突围路线选择展现了陈书利的指挥才能,他准确分析敌军部署特点,选择相对薄弱的方向作为突破口。诱敌战术的成功实施为整个突围行动奠定了基础。 野外定向技能在这次行动中发挥关键作用,陈书利利用地形地貌、植被分布和天体位置判断方向,在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下准确导航,这种技能需要丰富的野外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 从战场心理到应急指挥,从小组配合到单兵作战,它提供了全方位的教学样本,这种极限条件下的战斗表现,本质上考验着军人意志与战术素养。 对越边境轮战中类似的以少胜多战例并不罕见,复杂地形为轻步兵提供了发挥空间,单兵素质和战术水平往往能够弥补装备上的不足,这些经验对现代山地作战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信源: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总结》 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

0 阅读:0
大气磅礴展豪情

大气磅礴展豪情

大气磅礴展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