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周总理访问埃及,大使陈家康的夫人给周总理洗衣服时,突然脸色大变,怒气冲冲的去找丈夫:给我笔钱,我要给周总理买三件新衣服! 1960年代初到1970年代,这十余年,中国处在经济极为困难的时期。作为共和国的总理,周恩来深知国家财政的拮据,更明白老百姓生活的艰辛。 他以身作则,从不在生活待遇上为自己开口。 有人统计过,从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周恩来整整十年没有添置过一件新衣服——他身上的衣服,不是补丁摞补丁,就是边角磨出毛边,依旧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即便在外交场合,他也坚持不浪费,不铺张。 很多外国元首和部长的西装笔挺、布料光鲜,而周恩来的中山装却早已褪色,袖口微微发白,但熨得平整,纽扣齐全。他的理由很简单:“我们国家还不富裕,不能在我这里先奢侈起来。” 1963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埃及。那是一次重要的外交活动,他在炎热的开罗依然保持着端庄的形象。 驻埃及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无不为能接待总理而激动。那几天,馆里上下都忙着安排日程、准备会谈。大使陈家康的夫人徐克立,也在力所能及地照顾总理的生活。 有一天,周恩来在繁忙的会谈间隙,把几件换下的衣物交给徐克立帮忙清洗。徐克立接过衣服时并没在意,可当她把衣服铺平准备洗时,整个人愣住了。 那是一件灰色的中山装外套,袖口的边缘已经磨出了细细的毛边,布料因为长期穿着而变得发亮发薄。 衬衣更是让她心头一酸——领口磨损得厉害,布面起了毛,颜色微微发黄,甚至袖肘处还能看到细密的针脚,是缝补过的痕迹。 徐克立的鼻子猛地一酸。她是外交官夫人,见过很多外国政要的衣着考究,但眼前的中国总理,代表着国家最高礼仪场合的人物,却穿着这样一身旧衣服四处奔波。 想到国家还在艰难恢复经济,她心里既敬佩又心疼。 她把衣服放下,气呼呼地跑去找丈夫陈家康:“给我笔钱!我一定要给周总理买三件新衣服!” 陈家康愣住了,还没来得及劝阻,徐克立已经说得激动:“周总理是国家的脸面!哪能穿成这样见外国人?” 钱很快拿到手,徐克立立即跑到开罗当地的商店,精心挑了三件质地上乘、款式大方的中山装。 颜色依旧是周总理习惯的深灰与蓝色——她想得很细,既希望总理穿上新衣精神焕发,又不让颜色显得突兀。 第二天,徐克立把衣服拿到总理面前,笑着说:“总理,您试试这几件新衣服,外交场合穿会更好看。” 周恩来笑了笑,摆摆手:“我还有衣服穿,不必破费。”他语气温和,却透着一股坚定。徐克立不依不饶:“总理,这不是破费,这是咱们国家的形象!” 见劝不动,她干脆将衣服塞到身边的卫士成元功手里,小声嘱咐:“带上备用!总理要是不穿,回京后退给我。”卫士无奈,只能把衣服收下。 整个访问期间,成元功一直找机会让总理换上新衣,但周恩来每次都微笑摇头:“旧衣服还能穿,新衣留着,以后有需要再说。” 访问结束回到北京时,那三件新衣依旧整整齐齐地叠着,被原封不动退回给了徐克立。 这件事后来在外交系统里传开了,大家无不感慨——那是怎样一种自律与节俭,才能让一个国家总理,在面对新衣的诱惑与外交形象的压力时,依然坚持“不浪费、不特殊化”? 实际上,周恩来的节俭不仅体现在衣着上。晚年时,他的身体已被病痛折磨,但依旧坚持不搞任何特殊生活待遇。 一次,医务人员想为他准备一张新的软床,以便休息,他拒绝了:“我这张床睡了几十年,挺好。” 1976年1月8日清晨,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逝世。按照医院与工作人员的安排,他临终穿着的是一套深灰色的中山装。 那是他最后一套衣服——袖口依旧磨得发毛,边缘泛白,布料的光泽早已褪去。看到这一幕,很多在场的人忍不住落泪。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节俭也许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对于周恩来这样身份、地位的人来说,他完全有条件穿最好的衣服、用最好的东西。 可他选择了与普通百姓同甘共苦,把国家资源留给建设,把体面让给别人,把艰苦留给自己。#八卦手册##生活##社会百态##说TA##人物#
1963年周总理访问埃及,大使陈家康的夫人给周总理洗衣服时,突然脸色大变,怒气冲
柳烟绕古堤
2025-08-11 13:20:0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