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开面馆的男子,偷偷资助了10名贫困大学生,每人3000元,记者要宣传他,他却拒绝了,随后邻居偷偷跟记者说,男子一家还做了一件大事,他们一家照顾邻居一家三口残疾人,坚持了17年,还给他们发工资,社区工作人员提起他,也说他总是偷偷摸摸地干好事,记者决定逆骨干一件事。
(来源:襄阳融媒 今日播报 8月10日)
在很多的社区中,很多人认同一个道理就是说:一些做好事的商家或者店铺,其生意也往往不会太差。这个听起来类似于老话说“善有善报”,但是在社区街坊中,这种商家口口相传——好名声真的能变成实实在在地客流和生意。
据襄阳融媒体中心8月8日的报道,位于襄阳市幸福路张家面馆老板张先生,其背后“偷偷摸摸”地资助10名大学生,每人3000元。虽然说钱不多。但是说,老板家里面有三个残疾人的基础上,还能够去帮助他人,这份善心是无法比拟的! 但是记者好奇心爆棚,偷偷地去采访街坊邻居和社区工作者。得到的反馈却是让人大吃一惊!
街坊对他评价是出奇地好,“没有见过这么好的人”。据街坊邻居透露,这家面馆中,还招聘了两个残疾人,还给发工资。并且为了照顾这两个特殊的员工,每天管饭还一家三口人都在面馆里吃,像理发、洗衣服等日常生活起居都是张老板和老板娘进行负责,这一直持续了17年。 同时还有一件事情,挺令小编十分触动的。只要是乞讨的人往店铺门口一站,他就默默地给送出一碗面。
张先生的善举是体现了日常生活中,并且也获得街坊邻居的广泛认可,最后大娘给了一句极高的评价:“一家人都善,该人家生意好”。街坊们用“吃”来给善良投票,真不是虚的。
当然,做好事也得讲究方法,才能让街坊们真心认同,自家的生意也跟着受益。关键得看这件事情能不能长久、方不方便参与,还有有没有照顾到受助人的面子。就张先生的对于记者的采访,很是排斥。记者说,给他好好宣传一下啊,但是张先生也是回应了一句“以后有这事都给我说”。最后记者保留被采访者的意见,也只是利用录音的方式进行播报!
这则新闻也引发广大网友的讨论,很多人都说,“襄阳的朋友们,明天早上帮我去吃一碗面”,也有些本地人表示要有时间再去尝尝。不过,当“做好事”和“生意好”,也引出了一个让人需要琢磨的问题,就是如果大家去消费主要是冲着“道德光环”,那善举本身的那份无私的劲头,是不是就被冲淡了?
最后笔者认为“好人该有好报”,这确实让很多好事能够持续下去。但是反过来想一想,如果说“好报”成立行善的前提条件,那“无私”这个词儿,是不是就有点站不住脚了?可话说回来,看看商业发展的历史,真正能长久、能推广开的好事,往往还真得大大方方地承认“利”和“义”可以并存、可以互相成就,老觉得谈利益就俗气,可能反而让好事做不长。也祝愿张先生生意日进斗金、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