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急了?老用户早忍无可忍!8月7日,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说携号转网是恶性竞争,网友一句话戳破:不坑人谁愿折腾转网? 携号转网这个词,这几年在国内通信市场存在感极强。 它的初衷很单纯,就是给用户更多的选择,别被一张卡、一家运营商绑死。 早在2010年,海南、天津、江西等地就开始了区域试点,但那时手续繁琐、范围有限,用户感知不强。 真正的转折是2019年,11月10日全国试运行,月底正式落地,全国的用户都可以在保留原号码的前提下,换运营商的服务。 这在当时被认为是通信业的一场“解放”,让价格战和服务升级同时被推到台前。 刚上线时,三大运营商表面上都很淡定,暗地里却在加快内部动作。 那一年,针对流量、语音、宽带的促销密集推出,客服部门的培训手册一再更新,应对转网申请成了新考核指标。 大部分用户那时的想法很直接——哪家便宜、哪家信号好就去哪家。 可几年下来,现实的情况和最初的畅想差了不止一条街。 现阶段的携号转网,已经和“恶性竞争”绑定在一起。 大量在线销售的“大流量卡”“低价无限卡”充斥市场,有的套餐首月免费,后续几个月半价,再搭配视频、音乐等会员权益,价格压得极低。 运营商之间为了抢用户,开始用短期优惠、话费返还等方式制造转网冲动。 可这些优惠大多有时间限制,一旦到期,资费立刻上调;更有用户转过去才发现,承诺的网速、信号覆盖与宣传差距明显。 投诉平台上,关于“转网后被限速”“无法如约取消附加服务”的案例比比皆是。 杨杰在业绩会上没拐弯,说这种情况已经偏离了政策设计的初衷,还让行业陷入不健康的竞争节奏。 尤其在用户规模增长放缓、传统业务见顶、5G流量收入增速趋缓的背景下,运营商间的价格战只能透支未来利润,拉低服务质量。 这番表态背后,折射的是中国移动作为行业龙头在困局中的压力。 财报显示,上半年中国移动实现营收约5300多亿元,同比增长3%左右,但净利润的增幅明显低于营收,市场份额虽稳住,却需要花费更多资源维持。 而在用户端,“老用户早忍无可忍”的情绪积累多年。 很多人在社交平台吐槽,老用户的资费长期偏高,新用户的优惠一波接一波,结果逼着老用户去申请携号转网才能谈下好价格。 还有人指出,办理转网的过程并不轻松,虽然工信部规定“转网不得人为设置障碍”,但实际操作中,依然会遇到反复核对欠费、合约期、赠品期限等问题,一来二去折腾半天。 有人甚至调侃:“不坑人谁会愿意折腾转网?”这句话刺中了不少人的心。 业内分析,携号转网被当作促销手段,不仅扰乱市场秩序,还会加剧用户的不信任感。 对于运营商来说,每一个流失的老用户,都是运营成本的浪费。 对于市场来说,这种恶性竞争让价格虚低、服务缩水,最终大家都受损。 更关键的是,5G、AI等新业务还没完全跑通商业模式,靠低价抢用户的打法很可能拖慢行业整体升级的步伐。 杨杰还提到,通信行业的人口红利已经消退,未来靠新增用户拉动收入的空间非常有限。 换句话说,抢存量市场将是常态,而抢的方式如果不调整,就会陷入消耗战。 过去几年,三大运营商在套餐价格上卷得厉害,营销费用居高不下,甚至为了留住高价值用户,推出捆绑式的全家套餐、宽带+电视组合,这些短期能稳定用户,但长远看容易造成业务僵化。 监管层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 同时要求各地加强监督抽查,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罚。 这样的监管信号,意味着政策层面对携号转网的方向依然是肯定的,但对于运营商“钻空子”的玩法会更严。 未来的市场,可能会从价格战转向品质战。 5G-A、6G的技术布局,算力网络的升级,AI应用的普及,都需要稳定的用户群和健康的收入结构来支撑。 运营商要想赢得用户,必须在网络体验、客户服务、业务创新上投入更多,而不是靠一时的价格刺激来换取数据上的好看。 中国移动的这次表态,不只是一个公司的声音,也是在向整个行业发出警告——继续沉迷于低价转网抢人头的逻辑,只会让大家一起陷进泥潭。 如何在保持竞争活力的同时,建立合理的利润空间和服务标准,将决定未来几年通信市场的格局。 对于用户来说,真正的利好不在于短期的便宜,而在于长期稳定的体验和透明的资费。 这个道理,运营商必须看得更清楚。 参考资料: 《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携号转网已成恶性竞争手段,应规范市场秩序”, 2025-08-07.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话音未落,社交平台已炸开了锅。2025年8月7日的业绩说明
【232评论】【6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