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不喝飞行11天,跨越13560公里,比轰炸机还能飞!这种鸟怎么做到的?原来,它们饿了就“吃”自己的内脏...... 在鸟类世界里,斑尾塍鹬绝对是个传奇。 这种中等体型的候鸟,有着“巅峰飞行者”的美誉,至今保持着鸟类不间断飞行上万公里的世界纪录。 它们每年的迁徙,就像一场跨越太平洋的极限挑战,每一次振翅都书写着生命的顽强。 斑尾塍鹬的飞行能力简直让人惊叹。 2007年,一只编号“E7”的雌性斑尾塍鹬成了明星。 它在当年9月,用8.2天时间,不吃不喝不睡觉,一口气从美国阿拉斯加飞到新西兰,路程长达11587公里,创造了当时鸟类不间断飞行的最长纪录。 新西兰梅西大学的菲尔・巴特雷都忍不住感叹,这展示了鸟类惊人的一面,之前谁也没想到鸟类能直接飞越太平洋。 在近期的研究,有更精确的迁徙轨迹被记录下来。 2024年4月,一只编号“95C”的雌性斑尾塍鹬被装上了卫星定位追踪器,那追踪器像个小书包,轻巧得很,不影响它的生活。 通过北斗卫星,科研人员能实时掌握它的动向。 5月28日,它从如东洋口港滩涂起飞,花了22天,飞了6000公里,在6月18日北极夏至日前夕,精准落到了北冰洋南岸的苔原繁殖地。 7月26日,它又从繁殖地出发往南返,4天就飞了4700公里,在朝鲜南浦市短暂停留后到了辽宁丹东河口,休整18天养足精神,8月19日再次来到如东滩涂。 在这里待了27天,把自己喂得饱饱的,9月15日再次启程,以51公里/小时的速度连飞5天,跨了6200公里。 9月20日到了澳大利亚西北海岸,完成了1.2万公里、56天的跨洋迁徙。 到了2025年4月6日,它的信号又出现在了如东洋口滩涂,继续着它的迁徙之旅。 还有一只叫“H3”的斑尾塍鹬也不简单。2008年被戴上卫星跟踪发射器后,一年里创造了好多个第一。 第一只从澳大利亚西北出发,最早到黄海,最早到繁殖地,又第一只离开繁殖地返回澳大利亚。 斑尾塍鹬能完成这样的长途飞行,背后是周密的准备和强大的生存智慧。飞行前,它们得拼命囤积能量。 就说“E7”,飞行时翅膀大概要上下震动150万次,抵达目的地时,体重差不多得降一半。 “95C”在如东滩涂栖息48天,能积累相当于自身体重40%的脂肪,为飞行储备能量。 它们选择的迁徙路线也有讲究,大多会从太平洋上空直线跨越,这样能大大缩短路程。 虽然辛苦,但能减少停歇带来的风险,比如被天敌捕食,感染病菌,或者补给不足。 而且时间不等人,它们得在固定时间到达补给点和目的地,不然可能会错失食物和繁衍的机会。 繁殖期在6到8月份,它们必须在这之前抵达阿拉斯加开阔的冻土地带。那时候冻土解封,正是谈恋爱,生娃的好时候。 雄鸟的胸腹部变成栗红色,雌鸟变成斑驳的橙色,这样能更好地吸引异性。 它们的巢穴很简陋,就在沼泽或河岸边的苔原上踩个浅坑,有的会铺点地衣或硬草,然后就产卵、孵卵。 每窝能产3到5枚蛋,比鹌鹑蛋稍大,蛋壳多是橄榄绿,经过21天轮流孵化,幼崽就破壳了。 雌鸟孵卵时,雄鸟会在旁边当守卫,遇到猛禽,狐狸等天敌,会英勇地冲上去搏斗。 幼鸟长得也快,出生一两个月就得跟着进行第一次长途迁徙,这对它们来说,是生命的严峻考验。 迁徙路上,斑尾塍鹬有不少重要的“驿站”。鸭绿江口保护区就是其中之一,每年4到5月和9到10月,它们会在这里暂留一个月左右。 湛江则是斑尾塍鹬的越冬地。 每年,它们飞到这里时,都疲乏不堪,身形消瘦,翅膀僵硬,羽毛凌乱,体重只剩原来的三分之一,300克的体重能降到100克左右。 不过在雷州半岛温暖的阳光和海风里,经过几天休整和充足的食物补给,它们又会恢复活力,毛色鲜亮,腿脚有力,和中杓鹬,白腰杓鹬等水鸟一起觅食,吃饱后还会扑腾翅膀炫耀飞鸣。 观鸟的摄影师们都很小心,不忍心用镜头过多打扰它们。 然而,斑尾塍鹬的生存并不容易。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已经减少了一半。 每年大概有2000到3000只在我国东海岸被猎杀。 迁徙途中,它们还要面对复杂的天气,风浪,气温变化都可能带来危险,海上一阵飓风就可能把它们卷入大海。 栖息地的丧失更是大问题,能落脚的地方少了,食物就不够,它们可能在飞行途中因能量不足而坠落。 斑尾塍鹬的每一次迁徙,都是一场跨越山海的生命奇迹。 它们用翅膀诠释着顽强与执着,也让我们看到了自然的神奇。 保护这些“巅峰飞行者”,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就是在守护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让这份奇迹能一直延续下去。
西工大变后掠翼舰载机与各种五代六代机的CG对比图[墨镜]这飞机看起来好帅!
【20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