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李大钊儿子李葆华任安徽省委书记。可他上任才一年,就把亲朋好友都得罪完了……! 想象一下,身为革命英雄的儿子,当上省委书记后会怎样?大多数人都觉得肯定是亲朋好友受益,门第生辉。可李大钊的儿子李葆华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上任安徽省委书记后不到一年,竟然把所有亲戚朋友都得罪个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李葆华,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的长子。父亲牺牲时他才18岁,在进步人士帮助下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投身革命,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 新中国成立后,李葆华在水利部工作了12年,成绩突出。1962年,党召开七千人大会纠正”大跃进”错误,安徽问题尤为严重,时任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被免职,53岁的李葆华临危受命,接替了曾希圣的职务。 当时的安徽既有天灾,也有人祸。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李葆华充满信心,谨慎稳妥、实事求是地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恢复了党内民主。他没有摆省委书记的架子,经常骑自行车深入基层调研,和农民工人打成一片。 李葆华在安徽推出”四同”工作法——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带领省委领导班子成员轮流下乡,与农民同住茅屋、同吃粗粮。这种接地气的工作作风很快赢得了民心。 不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李葆华对待亲朋好友却是另一套标准。他的原则就是八个字:公私分明,坚持原则。 有一天,李葆华出门办事,家里来了一位新疆的客人,带了几包葡萄干。几个孩子嘴馋,拆了一包,每人只吃了一小把。李葆华回家发现后顿时火了,把孩子们叫到跟前严厉质问。孩子们被吓得手足无措,怯怯地说只拆了一包。 李葆华狠狠教训了孩子一番:“以后别人送来的东西,没有得到我的许可,一定不准吃。”随后,他按市面上最贵的葡萄价格,折了现金给客人。李葆华坚决到一点情面也不留,客人只能收下钱。 后来李葆华调到贵州任省委第二书记,当地有人拜访,特地带了两瓶贵州茅台。秘书想着两瓶酒应该没什么,就收了。李葆华得知后再一次大发雷霆,硬是让秘书将酒退了回去。 从此,大家都知道了李葆华的脾气,再不敢有人前来送礼。谁都明白,送礼就是自讨没趣。 亲戚朋友们起初还以为李葆华是在做样子,时间长了才发现他是认真的。有亲戚想通过关系调工作,被他严词拒绝;有朋友希望为孩子升学开后门,也被他断然回绝。他经常说的话就是:“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因此,李葆华将前来求他办事的亲戚和朋友都得罪完了。亲朋好友们觉得他太不近人情,一点面子都不给,渐渐地也就疏远了。 可就是这种”得罪人”的做法,让李葆华在安徽人民心中树立了”青天”的形象。百姓编起顺口溜:“要问青天在哪里,安徽省委李葆华。”这个称号不是官方册封的,而是民众自发给予的崇高敬意。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安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李青天”的美誉应运而生。1963年年底,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各地学习安徽的经验,特别是李葆华深入基层、为民解困的工作作风。 李葆华这种严格要求也传给了后代。他教育儿子们:“一定要下到基层去工作,你才能知道民生的疾苦。”他培养了两个优秀的儿子,大儿子李青曾担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次子李宏塔曾担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都是副省级干部。 2005年李葆华去世后,他的儿子李宏塔继承了他的遗志,选择到安徽省民政厅工作,一直默默无闻。当时还被举报是贪官,结果省纪检委一查发现是位大好官,还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上刊登了李宏塔的事迹。 1978年,69岁的李葆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在金融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直到2005年去世,享年96岁。 李葆华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铁肩担道义”。他宁可得罪亲朋好友,也要坚持原则,这种品格值得我们深思。在今天这个人情社会,我们该如何平衡人情与原则?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说说身边有没有这样公私分明的好干部。
1963年,李大钊儿子李葆华任安徽省委书记。可他上任才一年,就把亲朋好友都得罪完
熹然说历史
2025-08-09 21:19:04
0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