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江西一处考古现场发掘出一具女性遗体,考古学者小心地揭开她的衣物时,竟

炎烬 2025-08-09 17:09:33

1988年,江西一处考古现场发掘出一具女性遗体,考古学者小心地揭开她的衣物时,竟发现遗体下身有一个神秘的肉块,旁边还缠绕着三条素色的罗带。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8年秋天,江西德安县的一个小村庄传来一则轰动消息,考古队在一处南宋时期的古墓中,发现了一具保存异常完整的女性遗体,棺盖刚一掀开,一股淡淡的香气随即弥漫开来,那一刻,所有在场人员都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历经七百多个年头,她的肌肤竟依然有弹性,头发也还保持着乌亮质感,仿佛只是沉睡多时。 这具遗体属于一位名叫周氏的女子,墓志铭清晰地记载了她的生平:生于1138年,去世于1175年,终年37岁,她的丈夫吴畴是地方官员,按当时的制度,女子的墓碑通常不会留下姓名,而是依附丈夫的名号,可这位女子的墓志却称她为“安人”,这是对正妻的尊称,然而族谱却显示她并非吴氏原配,而是由歌姬身份转为妾室,这个身份上的错位,让她的墓葬开始显得扑朔迷离。 打开棺木后,专家们不仅被她的保存状态震撼,更被她身上的穿着所吸引,她身上多层叠穿的衣物,从薄纱到厚袍,无一不体现出当时上层女性的穿衣讲究,特别是一条绢质开裆裤,引起了极大关注,这种设计在今天看来或许令人惊讶,但在宋代,是贵族女性日常生活的实用选择,深宅大院之中,层层衣物束缚下,这样的设计能方便处理日常生理需要,反倒是一种贴心的智慧。 然而,真正令人动容的发现,还藏在她的腰间,三条宽约五厘米的素色罗带紧紧缠绕在腰部,带上隐约可见褐红色印记,这些带子被专家鉴定为古代用于应对生理期的卫生带,也可能是用于紧急止血的工具,更令人痛心的是,在她身下的棉褥中,发现了一块已经干硬的组织,经检验为子宫残留,结合带子上的血迹和墓志铭中的死亡时间,专家推断她的死因是分娩时大出血。 周氏的第三次怀孕,最终成为了生命的终点,尽管她的前两个孩子顺利出生,但那时的医疗水平无法应对复杂的产程,稳婆的经验是唯一的依靠,一旦出现难产,几乎无计可施,即使像她这样的官宦人家,也只能靠布条压迫止血,或使用中草药缓解症状,但这些手段效果有限,她的死亡,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女性普遍面临的生育风险的缩影。 墓中出土的708件陪葬品,展现出她在家族中的特殊地位,金银首饰琳琅满目,其中一支凤钗重达一百多克,镶嵌着数十颗珍珠,四套四季服饰,从轻纱到厚袍,每一件都细致讲究,一个精致的木盒中,装着几十张写满诗词的纸片,还有一本精装的《诗经》,扉页上留下她娟秀的批注,这些文物不只是陪葬品,更是她生活的痕迹,记录着她的兴趣、才情与情感。 在她的右手中,考古人员发现她紧握着一枝干枯的桃枝和两个用竹叶包裹的粽子,这些物品的象征意义十分明确,桃枝在古代被认为具有辟邪作用,而粽子则是端午节的节令食品,周氏去世的时间,正好是端午节后的第二天,这些随手可握的物件,仿佛是她在生命最后一刻仍不舍放下的寄托,是对家人的思念,也是对团圆的渴望。 她的身体还透露出更多社会信息,解开裹脚布后,专家发现她的双脚已经严重变形,女孩年幼时就需开始裹脚,这种制度源于对女子柔弱之美的极端追求,她的“三寸金莲”不仅束缚了双脚,也限制了行动自由,婚后,她既要履行主妇职责,又要承担生育任务,身体的每一寸都承载着沉重的文化枷锁。 为了让遗体得以千年不腐,墓葬采取了极其讲究的防腐措施,棺木的内壁涂抹厚厚的松香,四周填满石灰和木炭,口中还残留少量汞化合物,这些材料成本高昂,在宋代并不普遍,说明家属在她去世后仍愿倾尽所能予以安葬,更重要的是,这些处理能有效隔绝湿气和细菌,在德安当地弱碱性土壤和较低地下水位的配合下,形成了一个理想的保存环境。 这座墓的发现,为研究宋代女性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无论是开裆裤的实用性,还是月事带的卫生理念,都体现出当时女性在私密生活中的应对智慧,更进一步地,这些发现也在与全国各地类似墓葬的比对中,勾勒出南宋时期女性生育、生理、服饰、地位等多重面向的真实图景。 她并不是唯一一位死于难产的女子,在山西、福建等地,也有多起类似墓葬出土,女性遗体中发现脱落胎盘或未出生婴儿的遗骸,其中有的也握着桃木物品或小梳子,寄托着生前最后的希望与祈愿,这些沉默的墓葬,构成了一部无声的女性生命史。 周氏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但却令人久久不能平静,她短暂的三十七年人生,浓缩了无数古代女子的命运轨迹,那些被血浸透的棉褥和罗带,不只是生理用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制度之下女性所承受的痛与坚持。 信息来源:北方网——江西九江发现古代女尸 肉身未朽肤色如初(组图)

0 阅读:0
炎烬

炎烬

炎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