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石破茂逼到取消8·15战败日书面声明,这就是日本的滔天民意。同时,这就完美展现了什么叫有人想踩刹车,但是刹车早被之前人掰断了的绝望。很多人拿德国类比日本,认为日本如果投降也会像德国一样在政治上受制。实际上因为东南亚的政治生态跟欧洲民选政治不一样。所以真投降反倒不会怎么样。不投降的核心原因还是日本人认为不是自己输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8月15日,是日本战败纪念日。 往年这一天,日本政府领导人会发表一份书面声明,对战争表达反思与哀悼。 这个传统从1993年开始,原本是作为一种姿态,向亚洲邻国释放“和平”信号,也体现日本战后对战争责任的反思。 然而今年,这份本该发布的声明被取消了。 取消的人叫石破茂,是自民党资深议员、前防卫大臣,被视为自民党内少有的“稳重派”,过去也曾多次公开强调日本应正视历史。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舆论压力下选择了“退让”。 这不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日本社会的问题:这个国家正在被自己制造出来的民意推着走,已经骑虎难下。 日本其实一直在走一条极为矛盾的路线。 一方面,他们把“和平主义”写进宪法,长期依靠美国的安全保障体系,用来省下军费和社会成本。 另一方面,他们又在骨子里对战败耿耿于怀,甚至把战后的“和平宪法”视作一种屈辱,希望有一天能“国家正常化”——也就是说,拥有军队、摆脱历史负担、重新拥有说话权。 为达此目的,日本几十年来一直赌一个大局:只要抱紧美国的大腿,等到美国彻底压制住中国,日本就能顺势摆脱战后束缚,一雪前耻。 但他们忘了一个现实,那就是:外部靠不住,内部也不稳定。 美国虽然强,但远水解不了近渴;而日本社会本身,早已因为几十年的“历史模糊”教育和政治右倾化,陷入一种极端情绪。 今天石破茂被逼退,其实正说明:就算有人想踩刹车,刹车也早被之前的人掰断了。 很多人喜欢拿德国和日本对比,认为德国战后能成功“去纳粹化”,日本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反思历史? 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 德国面对的是一个稳定而统一的欧洲政治环境,而且美国对德国的战后改造非常彻底。德国几乎是被“从骨子里”洗牌重来。 而日本不一样。 亚洲的政治生态没那么稳定。冷战时期,美国需要日本作为反共前线,不能让它“去得太狠”。所以一方面让它保留一定的军工体系,另一方面在教育、文化层面也没彻底清理。 再加上战后的日本,很多原军政官僚迅速就地“转正”,摇身一变成了战后政坛骨干。这就埋下了一个隐患:很多日本人其实从未真正认同自己战败的现实。 换句话说,在他们潜意识里,“不是我们输了”,而是“我们被原子弹偷袭了”。 这种情绪长期积累,慢慢就变成一种“自我辩解”的民族心理。久而久之,就演化成今天的“我们才是受害者”论调。 如今的日本社会,早已不是冷静理性的民主社会,而更像是一台情绪发动机。 过去几十年,很多日本政治人物为了赢得选票,讨好右翼选民,选择在历史问题上模糊甚至美化战争,哪怕只是“打个擦边球”,也足够加深民众的误解。 于是,年轻一代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他们没经历过战争,也没真正了解战争带来的灾难,甚至开始觉得“我们被压抑得太久了,是时候找回国家自豪感”。 本来只是一个选举策略,却点燃了一把无法控制的火。 现在,那些当年玩弄情绪的政客们想刹车了,发现根本刹不住了。 石破茂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他不是不懂得历史,也不是不明白发声明的重要性,但他知道,如果今天他硬着头皮发了,明天可能就得卷铺盖走人。 所以他选择了沉默,选择了退让。 但这份退让,其实是整个国家的悲哀。
日本网民天塌了,因为以色列媒体认为原子弹是给日本的奖赏,他们侵略了中国和韩国,理
【50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