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拥有很多火箭炮,比如“喀秋莎”“龙卷风”火箭炮,很多军迷说火箭炮射程远、威

青史微言 2025-08-09 12:47:30

俄罗斯拥有很多火箭炮,比如“喀秋莎”“龙卷风”火箭炮,很多军迷说火箭炮射程远、威力大、价格便宜,可以适合大量使用,但俄罗斯在俄乌战争中却很少大量使用火箭炮,这是为什么呢? 可怪就怪在这儿。俄乌这场仗打到今天,翻来覆去看战报,瞅见的更多是2S19自行榴弹炮这种“老伙计”在吭哧吭哧地干活,反倒是期待中“龙卷风”毁天灭地的场景,似乎并不多见。这就怪了,好好的“大杀器”为啥不用,非得抱着传统火炮不撒手? 首先,得颠覆一个观念:火箭炮真不一定“便宜”。 咱们总觉得火箭炮就是一堆定向管焊个卡车底盘上,技术含量不高。这话放几十年前的“喀秋莎”身上,没毛病。但现代战争,完全是另一码事。就拿俄军的“龙卷风-S”来说,这可是“龙卷风”的升级版,它打出去的火箭弹,很多是带简易制导的,甚至能打末敏弹,每一发都金贵得很。一辆发射车一次齐射12发,那就是一辆宝马7系飞出去了。 更要命的是后勤压力,这才是真正的“吞金兽”。你想象一下,一个火箭炮营,几分钟内就能把上百发火箭弹全打光,几十吨的弹药补给,得靠一长串的重型卡车,冒着被无人机和远程火力“点名”的风险,吭哧吭哧从后方运上来。装填一次,慢的要个把小时。 反观传统火炮,比如那门2S19自行榴弹炮,它打的152毫米炮弹,一颗才多重?生产起来也相对容易。它可以打一炮换一个地方,也可以在一个阵地上持续不断地零敲碎打。炮弹补给灵活得多,一辆普通卡车就能拉一堆。这种“细水长流”的消耗,远比火箭炮那种“一口吃成个胖子”的模式,更适合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战争打到后期,比的就是谁的家底厚,谁的后勤更能撑。 其次,是战场环境变了,打法也得跟着变。 二战时为啥“喀秋莎”封神?因为那时候打的是大兵团作战,阵地上一趴就是成千上万的步兵,一轮火箭炮覆盖过去,效果拔群。但现在的乌克兰战场呢?双方的士兵都挖了老深的堑壕,部队也高度分散,三五个人一个火力点,藏在小树林、废墟里。你用“冰雹”火箭炮去炸,一轮40发火箭弹下去,可能就炸了几个寂寞,还把自己的位置彻底暴露了。 再者,这跟俄军现在的核心战术——火焰浪潮有关。 这个战术是苏联时期传下来的,说白了就是用持续、猛烈、不间断的炮火,像一道移动的墙一样,慢慢往前碾压,为步兵扫清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它追求的不是瞬间的爆发力,而是持续的压制力。 要实现这种效果,是火箭炮合适还是传统火炮合适?当然是后者。火炮可以一分钟一发,也可以一分钟五六发,节奏完全由指挥官控制。炮兵阵地可以7*24小时轮班倒,对着一个方向持续不断地轰击,把对方的阵地变成一片焦土,把对方士兵的士气和意志彻底摧毁。这种磨洋工式的打法,虽然看着不“爽”,但非常有效。 火箭炮呢?它就像个百米冲刺的短跑冠军,爆发力惊人,但跑完就得大喘气。它能完成一次漂亮的突击,但没法像马拉松选手一样,维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稳定输出。在巴赫穆特和阿夫迪夫卡的攻坚战中,俄军就是靠着这种近乎“变态”的炮火消耗,硬生生把乌军的防线给磨穿的。主角,就是那些不起眼的传统火炮。 当然,这也不是说火箭炮就彻底没用了。它的角色变了,变得更“精锐”了。像“龙卷风-S”这种远程火箭炮,现在主要承担“定点清除”的任务。比如,打击乌军后方的指挥部、弹药库、交通枢纽这些高价值目标。它的射程优势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了,能在对方的火炮够不着的地方,实施致命一击。但这毕竟是“杀鸡用牛刀”的活儿,不能天天干。 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重用传统火炮,轻用火箭炮,不是因为它傻,也不是因为它没有,而是一种极端务实和理性的选择。这场战争,已经演变成一场比拼后勤、比拼消耗、比拼生存能力的“烂仗”。在这种环境下,皮实耐用、补给方便、打法灵活、生存能力更强的传统火炮,自然就成了主角。而曾经辉煌的“火箭炮海”,因为其巨大的后勤负担和在现代战场上越来越差的生存性,只能退居二线,成为在关键时刻才亮出来的“杀手锏”。

0 阅读:32
青史微言

青史微言

以微小视角解读宏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