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被围后,傅作义决定起义,第九兵团司令官石觉虽知起义是大势所趋却坚决反对,还喊出“我与共军势不两立”,那么他的结局如何呢? 1949年,困守北平的傅作义在天津解放后已然没有退路,为了不让北平重蹈天津覆辙,再加上我党又多次晓以大义,傅作义终于决定起义,和平解放北平。 然而傅作义想要投诚起义却并不容易,因为蒋介石早已安插了石觉和李文等嫡系将领掌控着城中的国军精锐。 果然,当傅作义宣布起义时,会场一片哗然,大部分国军将领支持傅作义的决定,但也有反对的声音,这其中又以石觉的反对声最为激烈,他痛哭道:“我已效忠蒋校长30年,绝不能背弃他。” 石觉对蒋介石的忠心早在读黄埔军校的时候就有体现。 1926年,石觉考入黄埔军校三期,与后来的名将戴安澜、王耀武等人是同期,而16岁的他是那届年纪最小的学生,因此得到了蒋介石的关注和勉励。 毕业后由于表现卓越,石觉被留校担任第四期入伍生少尉及中尉排长等职务,也就是在那一时期,他得到了黄埔军校总队大队长汤恩伯的青睐,在中原大战结束后便被提拔为营长,成为了汤恩伯的嫡系将领之一。 汤恩伯与陈诚和胡宗南并称“陈胡汤”,是蒋介石最为倚重的军事集团首领,所以石觉视汤恩伯为贵人,不光对他言听计从,还表现得异常忠心,因此国军部队里人人都知道他是“汤恩伯的干儿子”。 1930年,时任第4师第1旅团长的石觉对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红军进行围剿时,以“碉堡战术”对苏区军事围剿,不光重创红军队伍,方志敏也因此被捕牺牲。 1933年,石觉率部参与第五次围剿红军。由于此时我党被王明等人控制,而他们推翻了之前的游击战术,采取阵地战术和国军部队硬碰硬,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石觉不仅攻占了苏区核心瑞金,还围歼了6千余红军,让红军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作为“反共先锋”,石觉又在围剿红军的过程中取得重大的成果,因此蒋介石对他器重有加,不光晋升他为旅长,还给出他颁发了国花勋章。 1937年抗战爆发后,石觉先后参加了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并以强悍的作战能力抗击日军精锐,虽说战斗非常残酷,但是还是取得了局部的胜利,特别是在南口战役中不光获得嘉奖,还晋升为少将师长,不久后又被提拔为第13军军长。 不得不说,石觉能平步青云,一方面是因作战能力可圈可点,另一方面还是因为他对汤恩伯死心塌地,所以汤恩伯没少在蒋介石面前替他美言,然而这样的结果必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1942年汤恩伯接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后,河南一带正遭遇百年难遇的旱灾蝗灾,结果汤恩伯不顾百姓死活,仍强征军粮,纵容劫掠,导致饥荒加剧,百姓怨声载道称其是“水旱蝗汤”。 再加上汤恩伯又在豫中会战中惨败,导致37天便丢38城,而国军部队也死伤惨重,所以引发众怒的汤恩伯被蒋介石解除职务,倒是石觉由于在豫中会战中取得了唯一的胜利,因此被授予了四等云麾勋章。 其实在整个抗战期间,石觉几乎参与了所有重大战役,然而与王耀武等名将相比,更多人愿意把他的快速晋升看作是汤恩伯对他的提携,所以他的名声远不及王耀武等人。 内战爆发后,石觉率领的第13军被蒋介石投到了东北战场,隶属于杜聿明指挥。 汤恩伯与杜聿明原本就有派系之争,因此两人关系始终不睦,石觉身为“汤恩伯的干儿子”,自然也不甘受杜聿明调遣。 当时与石觉的第13军齐头并进的还有第52军,两军在前期联合作战接连取得战绩,然而就在这时,杜聿明却下令第52军向东进攻沈阳,而第13军向西攻打热河,石觉认为沈阳是东北最大的城市,拿下沈阳的战略意义远非拿下热河可比,再加上杜聿明早期担任过第52军的师长,因此52军相当于杜聿明的娘家人,所以石觉认定杜聿明假公济私,气怒的他一边骂杜聿明“其军事才干 不过是勤奋勇敢而已”,一边还是攻下热河,并获得了“副前敌总指挥”的头衔。 然而在奉命攻打临江时,石觉的部队遭遇解放军围攻,很快就全军覆没,气恼之下的石觉认定是杜聿明借刀杀人,于是带着残部投靠了正在北平招兵买马的李宗仁,而他的部队则由傅作义指挥。 谁能想到随着战事的推进,傅作义竟然做出了起义的决定,考虑到当年太多红军牺牲在了自己手里,所以石觉唯恐遭到解放军的清算,于是他才极力反对,最终傅作义为了不影响起义的进程,将石觉与李文等反对的将领用飞机送回了南京,而石觉重又投靠了再次被起用的汤恩伯。 然而随着上海解放,汤恩伯成了一颗弃子,然而石觉并不因靠山坍塌而倒霉,反而被升任为“舟山防卫司令官兼浙江省主席”,后来他还神奇地将驻守舟山的12万残军带到了台湾,让蒋介石愈发对他夸赞有加,于是他被提拔为“台湾防卫总部副总司令”,并晋升为陆军上将,成为了蒋介石嫡系将领中风头最靓的仔。 1986年,石觉病逝于台湾,临终前他遥指家乡,却难出一言,最终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宋美龄到死都不愿见宋庆龄,两人却立下相同遗嘱,内容令人心酸1981年5月中旬,
【1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