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赞比亚从中国买了12架歼6战机,在交易当天,赞比亚竟然赖账,只交付了

炎烬 2025-08-08 20:01:40

1979年,赞比亚从中国买了12架歼6战机,在交易当天,赞比亚竟然赖账,只交付了一百万美元,世界各国纷纷嘲笑中国是冤大头,而赞比亚接下来的做法让全世界眼红中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一笔看起来“亏本”的交易悄然发生,中国向赞比亚出口了12架歼-6战斗机,作为非洲国家军事现代化的一部分,这本是一次普通的军售行为,却因为付款方式而引起了不小的风波,交易当天,赞比亚仅支付了大约100万美元,其余款项迟迟未到账,引发了外界对中国“冤大头”的议论,看似一场被戏弄的买卖,后来却成为中非关系史上一个经典的合作范例,令人回味。 要真正理解这场交易背后的深意,必须回到更早的年代,1964年,赞比亚刚刚脱离英国殖民统治,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在那个冷战格局尚未降温的时代,非洲国家的每一个外交举动都被视为站队的信号,在这种背景下,赞比亚选择与当时尚未完全打破国际孤立的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种选择无疑带有冒险意味,作为回应,中国很快向赞比亚伸出援手,不仅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积极支持,还在几年后承诺援建坦赞铁路,这条连接东非与内陆的交通大动脉,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象征。 进入70年代末,赞比亚的处境却急转直下,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几乎完全依赖铜矿出口,然而全球市场的动荡让铜价持续下跌,外汇收入急剧减少,财政状况雪上加霜,再加上油价飙升、国内开支庞大,整个国家的经济接近崩溃边缘,在这种困顿的背景下,赞比亚仍然决定引进一批战斗机,用以应对不稳定的地区安全形势,尤其是南部非洲仍处于动荡状态,邻国的武装冲突随时可能波及本国。 中国提供的歼-6战斗机,虽然在技术上已不算顶尖,但对赞比亚而言是极具性价比的选择,这款战机操作相对简单,维护成本低,正适合预算有限、技术基础较薄弱的国家使用,更重要的是,中国在这笔交易中展现了极大的诚意,将价格压至远低于国际市场水平,还承诺提供技术培训和后勤保障。 然而,飞机交付之后,赞比亚方面却迟迟未支付余下款项,仅有的预付款也不过是整个合同金额的一小部分,这种情况让外界纷纷质疑中国是否轻信朋友,做了一桩赔本买卖,不少西方媒体甚至揶揄,中国的“援助式外交”不过是天真的幻想,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不仅不符合商业逻辑,还可能助长非洲国家的“依赖心态”。 但事情并没有按照这些批评者预想的方向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违约,中国并没有选择外交施压或公开指责,而是派出代表团前往赞比亚实地了解情况,调查发现,赞比亚确实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再加上一场意外火灾烧毁了国防部大楼,包括合同在内的多份关键文件也被付之一炬,在这种情况下,赞比亚政府并没有否认债务,而是表示由于文件缺失,暂时无法明确还款安排。 中国方面并未选择中止合作或者追责,而是根据赞比亚的经济状况,提出了极具弹性的还款计划,这包括延长付款周期、取消利息、根据实际财政能力调整每年的还款额度等条款,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国际金融体系中极为罕见,尤其是对一个刚刚改革开放、外汇需求极大的国家来说,更显得宽厚而不计回报。 随着时间推移,国际铜价逐步回暖,赞比亚的财政收入有所恢复,在没有外部强压的情况下,该国主动开始履行还款承诺,从最初的几十万美元起,逐年偿还,最终在2008年彻底清偿了全部军售款项,这一结果不仅打破了外界对中非合作模式的偏见,也让许多人重新认识了所谓“吃亏外交”背后的战略考量。 事实上,这笔战机交易不过是中赞合作的一个缩影,在此之后,赞比亚陆续向中国订购了运输机、教练机等装备,并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发、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一个曾经被认为“失信”的伙伴,反而成为中国在非洲最稳定、最积极的合作对象之一,更重要的是,赞比亚在国际场合中频频为中国发声,尤其在那些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始终保持坚定立场。 这种合作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在当时,许多非洲国家面临西方高利贷式的发展贷款模式,常常陷入债务泥潭,而中国提供的援助则强调自力更生和可持续发展,更多地注重对方的自主能力建设,这种区别,在中赞关系的演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对中国来说,这场军售交易虽然在短期内没有获得理想的经济回报,但却换来了非洲国家对中国政策的信任和尊重,更长远来看,这种建立在平等、理解和互助基础上的外交方式,也为中国在非洲乃至全球树立了不同于传统大国的新形象,尤其是在冷战后期以及新世纪初期,越来越多非洲国家选择与中国展开合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赞之间的这一历史经验。 信息来源:南阳政法《合同被烧,赞比亚拒付12架歼6的尾款,中方协调后再获2亿订单》2022.8.29

0 阅读:0
炎烬

炎烬

炎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