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治沙奇迹:一颗红枣让死亡之海变"黄金果园"。 1975年出生的于海燕,从小在海边长大。八年前,她离开海滨城市大连,来到新疆和田,投身于沙漠治理和创业实践。 从渤海之滨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于海燕用8年时间在和田种出3800亩枣林,让流动沙丘固定成绿洲。 这位大连女子的跨界治沙背后,是新疆480万亩红枣产业的生态奇迹,中国用一颗红枣破解了世界难题:如何让治沙人赚到钱,让沙漠长出黄金。 2017年,从事水产贸易的于海燕第一次踏上和田,被三北防护林工程中枣树固沙的效果震撼。当地灰枣含糖量达70%,但农户因缺乏技术亩产仅300公斤,售价不到10元/公斤。 她卖掉大连的房子,带着海水养殖的经验反向移植:用滴灌技术模拟潮汐规律浇水,将海参育苗的微生物技术改良土壤,在沙漠里搞起“跨界农业”。 这场实验起初饱受质疑。当地农民没见过“海边人种枣”,更不信沙地能高产。于海燕的突破点在于水肥一体化,她引入以色列智能灌溉系统,配合有机肥发酵技术,将用水效率提升90%,亩产飙升至800公斤。 2023年,她的枣园被纳入新疆红枣示范区,带动周边112户农户亩均收入突破4000元。 于海燕的成功背后是新疆全产业链护航的支撑。和田地区红枣种植面积达36万亩,但过去因加工能力弱,60%原料枣被低价外销。 2024年起,新疆推行“链长制”,要求每个主产县至少配套1家精深加工企业。于海燕的枣泥加工厂因此获得政策贷款,开发出红枣酵素和冻干枣片,附加值提高8倍,甚至出口日本。 期货+保险模式让治沙产业抗风险能力倍增。郑州商品交易所设在新疆的10个红枣期货交割库中,于海燕的仓库2024年交割量占7%。 当市场价格波动时,枣农可通过期货套保锁定利润,而“价格保险”确保亩收益不低于2400元。这种金融治沙逻辑,让沙漠农业从“靠天吃饭”转向稳赚不赔。 新疆红枣的逆袭离不开科技特派员制度。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专家周广芳团队常驻和田,推广“矮密早丰”种植法:通过嫁接技术将枣树高度控制在2米内,配合无人机授粉,使采收效率提升3倍。 于海燕的枣园还试点北斗导航拖拉机,播种直线误差不超过2厘米,彻底改变传统粗放种植。 最惊人的突破在生态效益。一亩成年枣林年固碳量相当于50棵杨树,18万亩枣林可使沙尘暴减少40%。于海燕的3800亩枣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1.2万吨,通过碳交易额外创收36万元。这种市场化治沙模式,已被复制到阿联酋迪拜的沙漠改造项目。 2024年12月,于海燕的2.08吨冻干枣片出口澳大利亚,标志着新疆红枣首次打入高端市场。她的秘诀是欧盟标准,每颗枣经392项农残检测,采用充氮包装锁鲜,售价达国内市场的15倍。这种品质溢价让“和田御枣”地理标志品牌价值突破百亿。 更深远的布局在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将新疆红枣运往德国汉堡只需12天,比海运节省20天。于海燕与哈萨克斯坦企业合作建设的跨境枣园,采用中国技术种植3000亩灰枣,未来将返销国内。这种技术输出+品牌回流的模式,让中国治沙智慧走向世界。 联合国环境署报告显示,全球荒漠化每年造成150亿美元损失,而中国是唯一实现沙退绿进的大国。新疆答案的关键在于经济可持续性,红枣亩收益是梭梭树的18倍,农户自发护林积极性极高。于海燕们证明:没有利益的生态不可持续,没有生态的利益不可长久。 站在2025年回望,这场绿色革命才刚刚开始。新疆规划到2030年红枣产能达1500万吨,其中深加工占比超50%。当于海燕在沙漠里调试最新的红枣多糖提取设备时,她或许会想起8年前那个决定,不是所有燕子都往南飞,有些会朝着沙漠,衔来春天的种子。 信息来源: 新疆:沙漠腹地种枣让荒漠变绿洲 2025-07-28 14:35·环球网
植树造林无用?中国森林覆盖率超25%,为何40度高温还不断 中国从1949年
【74评论】【5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