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上甘岭战场上,180名美国大兵凭借着火力优势,向志愿军阵地发起了冲锋

长河观澜 2025-08-08 10:41:19

1952年,上甘岭战场上,180名美国大兵凭借着火力优势,向志愿军阵地发起了冲锋,而当时镇守阵地的只剩下一个新兵蛋子,在敌我实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新兵蛋子将身边的手榴弹一股脑扔了过去,竟然杀了140多个美国大兵,还因此创下了志愿军单兵杀敌记录!

深秋的上甘岭山头笼罩在硝烟里,美军的炮弹把整片山岭炸成了焦土,在这片被炮火反复犁过的阵地上,有个四川小伙正猫着腰往弹坑里钻。

他叫林炳远,参军刚满一年,脸上还带着庄稼人的憨厚劲儿,军装口袋里塞着两颗舍不得吃的炒黄豆。

林家祖辈在四川南充的田埂上刨食,日子过得比黄连还苦,老林头硬是咬碎牙供两个儿子念私塾,逢人就说:"咱庄稼人不能当睁眼瞎,得知道国家大事。"

1949年解放军的队伍路过村口,十七岁的林炳远趴在墙头看傻了眼——那些背着枪的兵不仅帮他家挑水劈柴,还教娃娃们认字,打那天起,参军报国的念头就像种子在他心里发了芽。

1951年招兵处贴出告示,林家两兄弟争着要报名,老娘把哥哥的报名表搁在上头,谁知一阵穿堂风把表格吹得七零八落。

等征兵干部收拾好,林炳远的名字阴差阳错排到了前头,临行前夜,哥哥把珍藏的半块玉米饼塞进他包袱:"到了北边替咱多揍几个鬼子。"

东北的寒风像刀子似的往骨头缝里钻,林炳远跟着新兵连在零下二十度的雪地里练匍匐,棉袄冻得梆硬,手榴弹投掷训练把虎口都震裂了。

炊事班长心疼这些半大孩子,常在晚饭时往他们碗底多埋半勺高粱饭,四个月后,前线的紧急调令打断了训练,这个连步枪都打不利索的新兵蛋子,直接被送进了上甘岭的血肉磨盘。

597.9高地的山石早被炸成了齑粉,战壕里满是被炮弹片削断的树桩,林炳远所在的加强班奉命死守2号阵地,对面是装备着火焰喷射器的美军王牌部队。

头三天打退了十七次冲锋,阵地上能喘气的就剩他一个爆破手,11月5日天刚擦亮,美军调来两个加强连发起总攻,黄乎乎的钢盔顺着山坡往上涌,像极了老家田里成片的蝗虫。

林炳远把最后二十颗手榴弹堆在弹坑里,后背紧贴着发烫的焦土,等美军爬到三十米距离,他扯开引线抡圆了胳膊往下砸。

第一波手榴弹在人群里炸开花,紧接着第二波第三波,硬是把敌人的冲锋队形撕出个血窟窿,打到晌午头,阵地上能用的只剩三颗"边区造"手榴弹和半截爆破筒。

这四川娃子愣是借着弹坑来回穿梭,把爆破筒当标枪使,专往人堆里扎,增援部队赶到时,阵地上横七竖八躺着百来具美军尸体。

连长数弹壳数得手抖——单是林炳远一个人就扔出去一百八十三颗手榴弹,炸死的敌人摞起来能装满三辆道奇卡车,后来打扫战场的老兵说,山坡上的血水渗进土里,脚踩上去都打滑。

庆功会上,彭老总亲自给这个愣头青别上勋章,有记者追着问当时怕不怕,他搓着满是老茧的手憨笑:"怕啥子嘛,就当在老家地里刨红薯,刨一个少一个。"这话传回四川老家,村里祠堂连夜挂上了"一门双杰"的匾额。

1990年兰州军区立英雄雕像,十尊铜像里就数林炳远的模样最精神——还是当年那个猫腰准备投弹的姿势。

退休后的老英雄住在干休所里,逢年过节总要把勋章擦得锃亮,给来访的小战士讲上甘岭的石子怎么嚼能解渴。

2024年夏天,九十二岁的老人在睡梦中安详离世,枕边摆着那枚一级国旗勋章,窗台上晒着半把没吃完的炒黄豆。

如今站在上甘岭的烈士纪念碑前,山风掠过松林发出呜咽般的声响,当年那个在弹坑间跳跃投弹的身影,早已化作花岗岩上的鎏金大字,守着这片用血与火浇铸的国土,就像老农民守着自家的麦田。

0 阅读:61
长河观澜

长河观澜

关注我!带你领略中华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