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期间,国民党的飞机几乎每次都能准确无误地轰炸到红军。贺龙就想出了一个妙计,让

历史萌主驾到 2025-08-08 09:36:57

长征期间,国民党的飞机几乎每次都能准确无误地轰炸到红军。贺龙就想出了一个妙计,让国民党的飞机从空中无从辨认。

1934年秋,江西苏区的天空笼罩着压抑的阴云,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八万六千人被迫踏上战略转移之路。

这支疲惫之师不会想到,他们即将开启的征程会以"长征"之名载入史册,转移初期,红军在湘江边遭遇重创,原本就处境艰难的队伍人数锐减至三万余人。

国民党当局调集四十万兵力围追堵截,每日派出的侦察机如同嗅到血腥的秃鹫盘旋在红军头顶,这支缺衣少粮的队伍既要突破层层封锁线,又要应对空中突如其来的轰炸。

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发现蹊跷:无论部队如何隐蔽行军,敌机总能精准锁定位置,战士们刚卸下绑腿准备休整,螺旋桨的轰鸣声就划破山谷。

"队伍里定是混进了奸细!"这个念头在将士们心中疯长,保卫部门展开地毯式排查,从炊事班的盐罐子到战士的草鞋底都翻查数遍,却始终找不到可疑物件。

某日晌午,贺龙蹲在溪边擦汗时忽然愣住——清澈的水面上倒映着无数跃动的红点,抬头望去,战士们草帽上的五角星正在烈日下反射着刺眼光斑。

这些由苏区被服厂赶制的草帽,本是为应对湘黔交界处的酷暑,帽檐缝制的红布五角星既能彰显红军身份,又能防止敌特分子混入。

谁曾想,这个设计在特殊环境下竟成了暴露行踪的致命缺陷,贺龙当即下令:"全体摘帽!把草帽往山沟里扔!"漫山遍野的草帽顺着陡坡滚落,如同被疾风卷落的秋叶。

追击而至的国民党周浑元部见状,以为红军已溃不成军,争相捡拾散落的草帽遮阳,他们不会料到,这些带着红五星的草帽即将引发致命误会。

翌日清晨,三架意大利制菲亚特BR-3轰炸机掠过山谷,飞行员透过薄雾看见蜿蜒山道上晃动的红色标记,毫不犹豫投下炸弹。

等硝烟散尽,山路上横七竖八躺着的,尽是头戴红军草帽的国民党士兵。

这场乌龙让追击部队折损两个营,气得蒋介石在重庆行营摔碎茶杯,而真正的红军队伍,早已轻装穿越武陵山区,沿着沅江支流向黔东挺进。

据《贺龙年谱》记载,此次"草帽计"实施期间,红二军团每日行军里程从35里提升至60里,为后续转战湘鄂川黔赢得宝贵时间。

湘西的十月依然燥热难当,红军战士们光着头顶在烈日下行军,有人用芭蕉叶做成临时遮阳帽,有人把绑腿布缠在头上。

队伍经过苗族村寨时,老乡们拿出珍藏的桐油布送给红军,这些深褐色的油布既不反光又防雨水,后来成为红二方面军的标准装备。

国民党空军为此吃了大亏,据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1935年1月报告记载,当月出动飞机127架次,误炸友军事件多达9起。

有飞行员在作战日志里抱怨:"共匪头上不长草,国军头上红星飘。"直到次年春天,军统特务从俘虏口中得知真相,那些带着红五星的草帽才从国军队伍里彻底消失。

这场斗智斗勇的较量远未结束,当红二、六军团在黔东会师时,贺龙又带着战士们玩起了"帽子戏法"。

他们故意在岔路口丢弃缀有红布条的斗笠,引得追兵分兵搜寻;把草帽挂在树枝上随风摇晃,骗得敌机来回空转。

等到1936年7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贺龙麾下的战士人数竟与出发时相差无几,这在长征各部队中堪称奇迹。

当其他部队在娄山关、泸定桥杀得惊天动地时,贺龙带着他的兵在武陵山脉里和敌人捉迷藏,飞机来了钻山洞,追兵近了绕山梁,硬是把绝境求生变成了艺术。

那些被遗弃在山谷里的草帽,有的被雨水沤烂化作春泥,有的被山民捡去当了鸡窝,唯独有顶带着弹孔的草帽,解放后陈列在军事博物馆的玻璃柜里。

讲解员总爱指着帽檐褪色的红五星说:"这是咱们贺老总当年从天上借来的'眼睛'。"

0 阅读:71

猜你喜欢

历史萌主驾到

历史萌主驾到

历史萌主驾到,来跟我一起了解更多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