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珍贵的照片定格在江竹筠(人们敬称的江姐)遗像前,画面中是她的儿子彭云、孙子彭

韶山向导小陈 2025-08-08 03:13:56

一张珍贵的照片定格在江竹筠(人们敬称的江姐)遗像前,画面中是她的儿子彭云、孙子彭壮壮和曾孙彭然。若江竹筠同志能够看到这一幕,她已是101岁的老人了。 人们熟知江姐在狱中写给谭竹安的“托孤信”,实际上,在她被捕之前,与这位“竹安弟”的书信往来就已传递着深沉的牵挂。每一封家书,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托付的深意。 丈夫彭咏梧牺牲后,江竹筠毅然离开年幼的孩子,重返丈夫战斗并遇难的川东地区继续抗争。被捕前,她滞留万县,处境异常艰难:信息阻隔、上级联系不畅、工作难以开展,关于丈夫牺牲的噩耗虽已听闻却未得确证,内心备受煎熬。 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对儿子云儿的思念时刻萦绕心头。她曾给谭竹安写下七封家书。竹安的每一次回信,带来关于云儿的点滴消息,都成为她黯淡时光中难得的慰藉。 摘自其中三封被捕前的信件内容: • “你的信带给我温暖和力量,我反复阅读了两遍。真的,这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幺姐,也成了我无法忘怀的人……我确信她会像待亲生骨肉一样疼爱云儿,就如同我对炳忠的感情……” 这封写于被捕前三个月的信,流露出她得知“幺姐”已抵重庆照料云儿后的释然——儿子不再会挨饿,生病时也有人悉心看护了。 这里的“幺姐”,是彭咏梧的原配妻子谭正伦;炳忠是幺姐的孩子;而“竹安弟”,正是谭正伦的亲弟弟谭竹安。谭竹安将这封信读给姐姐听,信中江竹筠(自称“竹姐”)真挚的情感,令善良的幺姐放下了可能的怨怼,反而生出敬佩与亲近。她更加精心抚育彭云,不负“竹姐”的信任,内心深处甚至期盼革命早日胜利,能与这位令她钦佩的女性早日相见。 1948年3月19日信中写道: • “竹安弟:……四哥(指彭咏梧),对他不能再存任何幻想了。他身边的人明确告诉我,他确已牺牲,而且十分惨烈。‘他会不会还活着?’这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这份痛楚旁人难以体会。家中逝去多人,包括我挚爱的母亲,但都不曾像今天这般令我窒息。然而,竹安弟,莫要为我过度悲伤。我清楚该怎样活着。人终究有情,惨烈的死亡岂能不哀伤?记得不知谁说过:‘活人可以在活人心中死去,死人可以在活人心中活着。’你是否认同?所以,他依然活着,并将永远活在我心中……竹姐” 信中充满了苦闷,也昭示着她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但她万万没有料到,就在她苦寻斗争出路之际,重庆的地下组织领导层出现了重大叛变。 1948年端午节(6月11日),她在万县发出被捕前的最后一封家书: •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呢?心境依旧,不算快乐,亦非极度悲伤。当然,有时也不禁为逝者潸然泪下。……云儿身体可已复原?病情是否加重?我挂念他是否拖累了你们……若有需要他离开,我愿接他来身边……” 字里行间,她担忧云儿给“幺姐”添了负担,渴望与儿子团聚。然而,这个愿望永远未能实现。就在端午节发出此信之际,重庆的叛徒已领着特务抵达万县。仅仅两天后,江竹筠同志不幸被捕。 …… 七十余载光阴流逝,江竹筠同志的儿子、孙辈、曾孙辈来到她的遗像前。四代人以此种特殊方式“团聚”,倘若英魂有知,定当倍感欣慰,含笑九泉。 而那位“幺姐”谭正伦,更是这段历史中一位伟大、无私却鲜为人知的功勋者!她用一生的守护,回应了那份沉甸甸的托付。

0 阅读:29
韶山向导小陈

韶山向导小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