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口中所言的“坚持”,深深打动人心,他是著名主持人罗京的独子,如今的罗京已去世

侯湘雯聊 2025-08-07 22:26:25

儿子口中所言的“坚持”,深深打动人心,他是著名主持人罗京的独子,如今的罗京已去世多年,但当传奇“落幕”之后,家庭的剧本才刚刚开始,罗京的儿子一句点醒“梦中人”。

在北京万佛华侨陵园深处,有一座不寻常的墓碑,它没什么雕饰,却总有人擦得一尘不染,碑上只刻着一支话筒。

这支话筒曾是属于亿万观众的公共符号,代表着一张冷静客观、不带一丝情绪的“国脸”,可同时它也是一个家庭最私密的印记,藏着一份外人难以揣测的深情与伤痛。

这支无声的话筒,究竟在替谁发声,是那个我们熟悉的公众人物,还是一个我们看不见的普通家庭?

故事的起点,是一个谁也想不到的意外,1979年北京酒仙桥一中的高二理科生罗京,正一门心思准备高考,人生道路似乎早已规划好了。

谁知一个同学非拉着他,去考北京广播学院,罗京纯当是陪考,结果招考老师一眼就相中了他,说他一脸正气,嗓音洪亮,是天生吃这碗饭的料。

反倒是兴冲冲拉他去的那位同学名落孙山,四年后二十二岁的罗京,坐进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演播厅。

他那张国字脸和醇厚的嗓音,很快成了几代人最深的电视记忆,老台长称他是“定心丸”,因为从业二十六年,播报三千多次,他没念错过一个字。

有记者问他播新闻为什么总不笑,他只是淡淡地回答:“摄像机盯着呢,笑一下导播就得重来”,他一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稿件再核对一遍”,这句话后来被刻在了他《金话筒》终身成就奖的基座上,成了他职业生涯的注脚。

然而这位“国脸”的谢幕来得太突然,2008年夏天奥运热潮席卷全国,罗京的家里却炸响了一声惊雷,淋巴癌晚期。

他瞒下了所有人,强撑着病体完成了,奥运火炬第140棒的传递,同年8月31日,他像往常一样走进演播厅,整理稿纸,端坐台前,用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人生最后一次播报。

节目一结束,他递上了职业生涯里第一张、也是最后一张请假条,从此公众对他的记忆,就定格在了,那个笔挺的身影和铿锵的声音上。

葬礼上人们没送鲜花,送的是小麦,说这象征着新闻人的“俯首耕耘”,只有当演播厅的灯光熄灭,那个严肃的公众符号,才终于变回一个有血有肉的丈夫和父亲。

他和妻子刘继红的爱情,开始于大学老师的家,他当时是前途光明的学长,而她只是个来请教问题的学妹。

罗京说他就看中了她眼里那份安静,他们的婚礼在央视宿舍举行,简单得甚至有些寒酸,没有排场却足够真心。

罗京的工作几乎全年无休,刘继红便成了他身后那个最稳的支柱,为他备好润喉茶,等他深夜回家时热好饭菜。

1995年儿子罗疏桐出生后,原本在央视做编导的她,干脆辞了职,身份从“刘继红”变成了“罗京太太”。

罗京给儿子取名“疏桐”,取“居高声自远”的意境,把自己对“正直”二字的期盼,都放进了这个名字里。

妻子刘继红在丈夫走后,整整一年不敢开电视,新闻联播的片头曲一响,心口就一阵绞痛,她曾在深夜独自枯坐,总觉得那扇门随时会被推开。

当七年后刘继红再嫁的消息传出时,因对方是一位做实业的商人,消息传出网上骂声一片,指责她“忘恩负义”,说她等不及就攀了高枝。

守寡似乎成了一种,公众期待的道德义务,可一个活生生的人,要怎么为一座墓碑活一辈子?

对此刘继红从未回应,她相信这世上最懂罗京的人是她,这就够了,婚后丈夫对她和罗疏桐都很好,而她每年依然会去陵园,亲手把那支属于罗京的话筒擦得锃亮。

让人动容的是儿子的坚持,母亲决定再嫁,他只说了一句:“妈总该有份新生活”,正是听到从他口中所言,他的母亲也才能平静下来,下定好了决心,奔赴新的生活。

0 阅读:121
侯湘雯聊

侯湘雯聊

自信且热爱,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