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去世之后,已经高龄的孔令仪做主把她生前居住过的房屋和使用过的一些器具拿出来拍卖,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纷纷指责她不懂对传承、对珍贵历史的保护。 2003年秋,纽约东河边的格雷西公寓前,记者举着长焦镜头拍到一辆白色货车缓缓驶入地下车库。 车上装着一批包裹,来源是宋美龄生前的住所。 她刚刚在这座城市闭上眼,106岁的寿终正寝,没有遗嘱,没有交代,没有送行的亲人。 外界都在等。等一个说法,等蒋家族对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第一夫人”做出正式回应。但没有,长达数月,一片沉默。 然后,孔令仪露面了。 这位已经年近九旬的宋家外甥女、蒋家长辈,自称“代管”宋美龄在美私人遗产,悄然推动一项决定。 她要拍卖宋美龄的私人用品。 瓷器、银器、毛笔字、围巾、床头灯,甚至包括她生前穿过的绣花拖鞋。 拍卖地点是美国新泽西州一家并不起眼的小型拍卖行。 拍卖行官网挂出第一批照片,“蒋介石夫人使用物品”,照片背景模糊,文字注释混乱,许多物件连中文名都没有。 但落款清楚——“Consigned by Ms. K.L.Y.”,即孔令仪。 宋美龄活着时,身居纽约多年,几乎不对外开放私人空间。 她不让人拍照,不接待媒体,不谈过去。 那些藏在公寓角落的东西,是她不说的记忆,是她不肯交出的余温。 没人想到,这些东西会以“起拍价10美元”的方式等待竞价。 包括她与蒋介石共用的瓷杯,一双刻着“Madame Chiang”的银勺,一幅题给罗斯福夫人的扇面书法。 媒体找上孔令仪。 她回应冷静:“美龄阿姨生前说,这些东西将来没什么用,处理掉就好。” 这句话一下子把所有批评点燃。 谁授权你决定什么有用? 你是家属,不是历史定价人。 孔令仪不解释,也不撤拍,反而再度联络拍卖行,扩充清单。第二批物件更让人瞠目。 宋美龄亲书“家和万事兴”横幅、蒋介石致赠首饰盒、1943年开罗会议纪念墨宝、宋美龄旧式手提箱。 全部拍卖无,底价,无限制竞投。 文化界学者群起痛批:“这不是拍卖,是散尽一段国家记忆。” 美国《纽约时报》连发两篇评论,把这场拍卖定性为“近代中国政治家庭遗产最尴尬的一次变现”。 舆论的焦点从拍卖,迅速转移到孔令仪本人。 她是孔祥熙之女,宋霭龄之孙,蒋家在世的“最年长女性”。过去数十年,几乎从未出面谈家事,突然掌控“宋美龄遗产”,外界一头雾水。 有记者追问宋美龄是否立过遗嘱。孔令仪回说:“阿姨临终前没有明言处理方式,但她对我很信任。” 但信任,不等于授权拍卖。 美国法律规定,若无明确遗嘱,私人财产由法院根据最近亲属血缘关系分配。 宋美龄无子无女,最有资格继承其遗产的,应属宋家后代或其法定信托人。 孔令仪未公开过任何法定委托文件,也未展示遗产法院裁定。 她只是行动快,早早就把宋美龄公寓收拾一空,把属于20世纪东亚最重要女性之一的生活遗痕,塞进了纸箱和泡沫袋。 拍卖如期举行,现场人不多,热度全在电话线上。 海外藏家、美籍华人争抢竞价。 美国一位私人博物馆花了2万美元,买走那双带“蒋”字纹章的绣花拖鞋。 有人当场落泪,说那不是一双鞋,是民国的“脚印”。 也有人怒骂:“她活着时不给看,死了以后还要我们出钱买回记忆。” 还有人抢下标志性物品后匿名寄回台湾,说:“归还给这段历史。” 风波爆发后,孔令仪只说了一句话:“我是按她心愿办事。” 这句心愿没人证实,也没人否认。 但一场拍卖,让所有人看清楚:名人死后留下的不只是物件,更是争议。 谁来保管这些争议?谁来定价这些争议?谁有资格决定它们的去留? 宋美龄一生风光,亲历五次战乱,周旋中美关系几十年,拍过电影,讲过演讲,登过《时代》封面。 但她死后,身份不再,只有“瓷碗、茶盏、画作、旧衫”作为她在历史上的替身,被人拿捏、标价、邮寄、藏进私人屋檐下。 这不是传承,是消散。 孔令仪老年常说:“我只是一个传话人。” 但传的是谁的话?说的是谁的心?连她自己都没留下交代。 几年后,她也去世了。 那些被她处理的东西,散落世界各地。有人珍藏、有人遗忘、有人在网站上转卖。 历史不是在课本里死去的,它是在拍卖现场,一件一件掉价的。 参考资料: 《联合早报》,2003年11月5日,〈宋美龄生前遗物将拍卖 孔令仪主导引发争议〉。
宋美龄去世之后,已经高龄的孔令仪做主把她生前居住过的房屋和使用过的一些器具拿出来
浅笑挽云烟
2025-08-07 13:42:36
0
阅读:51
用户18xxx74
孔祥熙和宋蔼玲不是夫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