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老师火了!”重庆一退休老教授到贵州避暑时,发现一群山区孩子英语教学跟不上,

岁月静好回忆 2025-08-07 13:08:28

“这名老师火了!”重庆一退休老教授到贵州避暑时,发现一群山区孩子英语教学跟不上,于是将农家院改成“坝坝英语角”,坚持免费为孩子们辅导英语13年,面对采访,老教授说了这样一番话,让人听了为之动容,网友:这是老一辈军人的无私奉献的情怀! 最近网上有个老师火了,他叫刘晓生,是重庆的一位退休教授,可能你之前没听过他的名字,但他在贵州桐梓山沟里做的事,让好多人看了都心里热乎乎的。 说起来这事儿开始挺偶然的,十几年前刘教授跟现在好多老人一样,夏天到桐梓避暑,那儿山清水秀凉快,本是去放松的,可他当了一辈子老师,眼睛总忍不住往孩子身上瞟。 没多久他就发现个事儿,山里的娃对英语挺好奇,眼睛里闪着光,可身边没像样的老师,课本翻来翻去,好多发音都不对,那种想学又没处学的样子,让他心里堵得慌。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给孩子们搭个摊子?” 他这么一想就真动了手,自己掏钱买了块黑板,跟老乡凑了几张旧桌椅,就在农家院坝里支起了个 “英语角”。 没招牌没设备,就他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扯着嗓子教孩子们读单词,一开始谁也没当回事,觉得可能就是老人一时兴起,避暑结束就散了。 可谁也没想到第一个暑假过完,刘教授回了重庆,心却像被那院坝里的笑声勾住了,他总想起孩子们追着问 “next time when will you come” 的样子,琢磨着 “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就这么着一次临时起意的帮忙,成了他往后十三年的约定。 每年夏天桐梓那户农家的院坝就成了固定课堂,黑板擦了又写,写了又擦,边角都磨圆了,桌椅换了好几拨,有的腿松了就垫块砖头接着用。 刘教授呢不管天多热,每天准时到,他教得细,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纠发音,孩子们读错了他不急不躁,自己先夸张地读一遍,逗得孩子们笑完了,就跟着他一遍遍地练。 语法枯燥他就编故事,把时态比作 “昨天的事儿、今天的事儿、明天的事儿”,孩子们听得眼睛都不眨。 这一教就是十三年,十三这个数说起来简单,可对一个老人来说,意味着十三次从重庆到桐梓的奔波,十三次顶着烈日在院坝里讲课,十三次看着一批批孩子从发音都含糊,到能蹦出几句流利的英语。 他本可以在重庆家里吹着空调,跟老伙计下棋、遛弯,可他偏要每年夏天往山沟里跑,有人问他图啥,他总笑笑,说 “孩子们还想学呢”。 前阵子有记者找到他,问这么大岁数了,打算啥时候歇一歇,换作别的老人,多半会说 “该享享天伦之乐了”,可刘教授想了想,说得实在又戳心。 他说不想让自己这辈子攒下的学问,就这么跟着身体 “火化” 了,太不划算,不如像播种一样教给更多人,一个人教一个人,慢慢就能变成无数份。 这话一出来好多人都沉默了,可不是嘛,人这一辈子,上班时攒下的本事、学问,退休了就搁在那儿蒙尘,好像成了天经地义,可刘教授不这么想,他把院坝当田地,把知识当种子,一播就是十三年。 孩子们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他们不光学会了英语,更重要的是从刘教授身上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原来学问能这么有意思,原来有人愿意不求回报地帮自己。 有个孩子说,以前觉得英语就是课本上的字母,现在知道学会了能跟山外的人说话,能去看更大的地方。 这事儿传到网上评论区里全是点赞的,有人说,这哪是教英语啊,是在孩子们心里播火苗,还有人感慨这就是老一辈的奉献情怀,像军人一样认准了的事,就一根筋地干下去,不图名不图利,其实大家都明白,这种不掺杂质的坚持在现在真挺少见的。 如今刘教授已经 76 岁了,头发更白了背也有点驼,但只要站在黑板前,精神头就特别足,他说只要孩子们还愿意学,他就接着教。 没人知道这个 “坝坝英语角” 能开多久,但那些被他教过的孩子,那些听过他故事的人,心里都多了点东西,或许是对知识的敬畏,或许是想为别人做点什么的念头。 (信息来源:环球网——退休教授去贵州避暑,没想到变成了“坝坝老师”!)

0 阅读:76

评论列表

yaoyao811226

yaoyao811226

2
2025-08-07 14:37

一生平安

岁月静好回忆

岁月静好回忆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