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日伪军一师长派人给粟裕送了一包烟。粟裕不解,以为是敌人送礼,便饶有兴

元芳侃历史 2025-08-07 12:41:10

1942年,日伪军一师长派人给粟裕送了一包烟。粟裕不解,以为是敌人送礼,便饶有兴致地打开烟盒。谁知里面有张纸,看了内容后,粟裕冷汗直冒,立马下令:“全军集合!”

那年深秋的苏北平原上,枯黄的芦苇荡在寒风中沙沙作响,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站在南坎镇的老祠堂里,手指在地图上反复比划。

二十多位根据地干部围坐在长条板凳上,屋里弥漫着土烟叶子呛人的味道,这场秘密会议从清晨开到日头偏西,终于敲定了反"清乡"的整套方案。

就在干部们收拾笔记本准备返回各自防区时,警卫员小跑着送来个油纸包,拆开三层油纸,露出两盒上海产的老炮台香烟。

粟裕捏着烟盒翻来覆去端详,突然发现第二盒的分量不对劲——撕开锡箔纸,十根香烟里藏着张泛黄的毛边纸,上头七扭八歪写着:"归途有诈,速改路线"。

这张字条让指挥所瞬间炸了锅。粟裕抄起马鞭就往马厩跑,边跑边喊通信班全部上马,八匹快马分八个方向冲进暮色,马蹄声惊飞了芦苇丛里的夜鹭。

这些骑兵要赶在干部们踏入埋伏圈前,把改道的命令送到每个人手里。

事情得从三天前的南通城说起,伪军第34师师部里,参谋长施亚夫盯着墙上的作战图直冒冷汗。

日军旅团长小林信男正用指挥棒点着南坎镇的位置,得意洋洋宣布要在新四军干部返程路上设七个伏击点,作战参谋捧来的电报记录显示,这个情报来自新四军内部的"鼹鼠"。

施亚夫后背的军装已经被汗水浸透,这个挂着伪军将星的男人,真实身份是潜伏三年的中共地下党员。

眼看同志们要钻进死亡陷阱,他借着上厕所的由头溜出会议室,把写满情报的纸条塞进烟盒,让亲信副官扮成卖烟小贩连夜送出城。

送信的副官在出城关卡被拦下搜查时,心脏都快跳出嗓子眼,日本兵捏着两盒香烟翻来覆去检查,最后抽走半包当"孝敬"。

幸亏藏在烟丝里的纸条没被发现,这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硬是徒步八十里,赶在天亮前把情报送进了根据地。

粟裕看到情报后立即展开排查,果然在炊事班揪出了个刚调来半月的伙夫,这人每天借着买菜机会去镇上杂货铺,用暗语往南通城传递消息。

炊事班老班长后来回忆,这个叛徒被带走时裤裆都是湿的,审讯时没撑过两小时就全招了。

小林信男在预定伏击点蹲了三天三夜,连个新四军的影子都没见着,这个东京陆军大学毕业的"中国通"气得把军刀都劈断了,转头却给施亚夫记了功——原来施亚夫当天在会上故意质疑情报可靠性,反而让日军高层觉得他心思缜密。

这场情报战让伪军34师成了日军眼中的香饽饽,施亚夫趁机把心腹安插到各团,架空了那些铁杆汉奸。

到1944年夏天,这个挂着伪军番号的部队里,连排级干部倒有六成是地下党,这年重阳节,施亚夫带着两个团战场起义,把枪口调转向真正的敌人。

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苏中抗日根据地要事录》记载,1942年这次情报传递直接避免了三百多名干部遇险。

原新四军老战士王必成在回忆录里写道:"那天要是晚发现半小时,苏中根据地至少要瘫痪两年。"

2010年冬天,九十六岁的施老在南京军区总院安详离世,吊唁的人群里既有穿旧军装的老兵,也有研究战史的学者。

殡仪馆门口卖报纸的老汉听人说,灵堂里摆着的不是花圈,而是两盒早已停产的老炮台香烟。

0 阅读:0
元芳侃历史

元芳侃历史

专注于给大家推这种好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