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小沈阳大火之后,一年之内就赚到了两个亿,可就在这个时候,赵本山表示公司演员的40%收入,都要给公司,得知这一新规后,小沈阳果断选择离开。 当本山传媒在公司内部正式宣布:艺人收入将按六四比例分账,公司拿四成,艺人拿六成的那一刻,小沈阳没有表态,也没有反驳,只是默默离场。 但就在当天晚上,他主动关闭了所有接下来的演出通告,并在一个星期后,递交了离开公司的决定,这个选择,在整个公司内部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没有人想到他会走得如此果断,也没有人预料到,那位刚刚凭一场春晚节目红遍全国的艺人,会在最风光的时刻离开将他推向巅峰的舞台。 但如果将时间往前倒推一年,人们或许能理解这件事的分量,那一年,小沈阳还活跃在本山传媒的第一梯队。 他不是最资深的,也不是最早被赵本山看中的,但在那个时间段,他绝对是最炽热的名字,他的表演方式和传统东北小品不完全相同,夸张中带有细节,角色独特又富有反差。 公司内部为他量身打造的角色一度成为喜剧舞台的主角,无数观众在看过他的演出后迅速记住了这个风格独特的演员。 在赵本山的舞台体系中,小沈阳的风格被充分释放,他的演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搞笑”,而是一种带有层次感的幽默,穿插在角色之间的肢体动作和语言表达中,在观众心中建立起强烈记忆点。 他在剧场演出中场场爆满,在电视综艺中成为常驻嘉宾,在舞台剧与影视作品中也频繁亮相,几乎每一场演出,都会引发大量转发和讨论,观众对于他的热情持续升温。 而就在事业持续高涨的同时,关于他在一年之内收入超过两个亿的传闻也开始传出,这个数字没有官方确认,但他的曝光量和出场频率摆在那里。 广告代言、演出合同、综艺通告,全都向他集中,即便是在公司内部,他的收入也迅速超越大部分同期艺人,被视为公司的绝对头部资源。 但这份光鲜之下,是一场长时间的高强度付出,他几乎没有休息日,全国各地飞来飞去,一天之内参加两场商演已成常态。 有时候晚上从南方赶到北方,下飞机后连妆都来不及补,就直接被安排进演出现场,他从不抱怨,也从不推辞,只在空档时间靠在车后座补眠。 他知道机会来之不易,而他也明白这个行业最残酷的地方就是没有人在乎你是否疲惫,但正因为如此,当公司出台新的收入分成制度时,他的反应才会如此强烈。 他不是不理解公司的管理思路,只是不接受在自己拼到顶峰的时刻被重新定义价值,离开决定公布的那天早晨,公司高层召开临时会议,讨论是否挽留他。 但消息还是迅速传到了媒体和圈内,各类新闻标题层出不穷,有的说他与赵本山决裂,有的说他因钱生怨,也有媒体爆出他与公司资源竞争失衡的内幕。 热搜挂了三天,网友讨论激烈,支持和质疑的声音几乎五五开,有观众不解,为什么要离开已经成熟的平台,也有人力挺他独立的勇气。 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尝试与新导演合作,也签了一些新的综艺与影视项目,但问题迅速浮现,他的风格过于强烈,离开原团队后,缺乏与他匹配的编剧和导演。 剧本质量无法把控,角色定位混乱,甚至有项目因制作混乱中途搁浅,他想要突破原有标签,却始终找不到新的落点。 与此同时,那些曾经主动找上门的品牌与平台,也逐渐冷淡,新一代喜剧演员不断涌现,市场注意力转移,而他身上的热度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滑。 曾经一天十多个邀约,如今一个月可能只剩一两个小型演出,他依然在努力,但收效甚微,最难熬的阶段是他亲自参与投资的一部电影全面扑街后,工作室陷入财务困难,项目推进全面暂停。 他不得不重新参加一些舞台演出维持运营,甚至开始参与一些低成本的网剧制作,只为了维持团队运转,而他曾经习惯的舞台早已换了一批新面孔。 公司继续运作如常,宋小宝、文松等接替了他的空位,节目照常更新,观众照样捧场,他的离开并没有影响整个体系的稳定,反而促使公司更快更新资源储备。 而他则在离开三年后,第一次以“嘉宾”身份重返曾经熟悉的舞台,但不再是主角,他站在舞台边缘,安静地等待自己的镜头出现。 多年过去,圈内仍有人讨论他的经历,也有人拿他作为案例告诫新人,平台的力量远不止眼前的曝光,更包含长期的资源整合与内容保障。 他自己则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幕后,参与一些剧本创作和新人指导,逐渐转向低调的幕后工作,这件事之后,公司内部对分成政策做了新的调整,针对头部艺人设立了浮动比例机制,以平衡公司利益与艺人发展之间的关系。 而他未能成为政策受益者,却成为改变制度的导火索之一,整个事件留在行业的印象很深,尤其是在之后几年,越来越多艺人开始尝试独立时,他的经历被反复提起。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2009年,小沈阳大火之后,一年之内就赚到了两个亿,可就在这个时候,赵本山表示公
指尖流沙呐
2025-08-07 09:59:0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