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四

历史奇话站 2025-08-07 00:06:30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四个才女是谁,为什么会得到叶老先生如此高的评价呢? 这个“九如巷张家”,就是民国世家张武龄家。 在当时,除了“宋氏三姐妹”,在文化界最有名的才女姐妹就是“合肥四姐妹”。她们分别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 张家这几个女儿的名字都是带着两条腿的,父亲的用意,是希望她们独立自强,能够走出闺房,看一看广袤的世界。 张家有的四个女儿之所以成为才女,最主要的原因是她们拥有一位开明的父亲。 他们的父亲就是张武龄。 张武龄的祖父是张树声,张树声是李鸿章手下红人,淮军将领,官至两广总督、代理直隶总督。张武龄的父亲也担任过四川川东道台;整个家族又有地位,又有田产,典型的巨富之家。 张树声虽然是以军功起家,但他依然要求后人认真读书,希望他们能够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到了张武龄这一代,张家子弟身上已看不出多少“尚武”的痕迹,而且张武龄也特别喜欢读书,他对一切纨绔子弟喜欢的事情都不感兴趣,就是喜欢读书和藏书。 据记载,张武龄读起书来,经常一个人在房间里关上好几天。 张武龄爱读书,更爱买书。有时候逛起书店来,一家接着一家,临回家时,成捆未拆封的书还得用马车装回家去,他经常买书,老板都认识他了,后来书店的老板一见他来,就早早做好准备,连账也改成每年一次性结。 张武龄为了引导子女们读书,把家里的一楼和二楼都装修成书房,父亲母亲各一间,剩下的都是孩子们的,还特意将藏书按照内容分门别类摆放。 时间久了,孩子们都喜欢上了读书,就连家里的佣人都对那些书籍爱不释手。 多年以后,张兆和嫁给了沈从文,娘家的保姆去看望她,顺便就将沈家书房里收藏的巴金、茅盾的新作读完了,走时还点评说:“不过如此。” 张武龄从小教孩子们阅读,给他们讲故事,等他们稍大一点时,又请先生到家里教他们学习古文、白话文、英文、算术等等。张武龄性格温和,从不打骂孩子们,但是在教学上却十分严格。 张武龄是个接受过新思想的人,在让自己的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的同时,他还想要别人的子女接受教育,于是他开始自己办学校。 由于没有办校经验,张武龄特地赶到上海多次向蔡元培、侯邵裘等教育家进行请教。 1921年,张武龄在蔡元培的支持下,自费创办了乐益女校,女校日常维护所需的资金、老师们的工资,都要用他的私人财产支付。 当时,张武龄规定,只要是贫困人家的女儿上学一律不收学费,他请的老师也都是当时非常有名气有本事的人,比如共产党人张闻天、侯绍裘、匡亚明,还有叶圣陶,李叔同的弟子叶天底等人。 有了这样的教师团队,可见乐益女校的师资力量有多强。 不仅如此,张武龄还亲自编纂教材,他和其他两位老师,从《古文观止》和《文史精华录》中选经典的篇目;亲自为孩子们批改每周一篇的白话文,附上评语,耐心解答孩子们的问题。 张武龄办学后,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钱,为此张家族人都嘲笑他:“这个人笨得要死,钱不花在自己的儿女身上,花在别人的儿女身上。” 但是张武龄自然是不以为然的,他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坚持,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也没有放弃乐益女中的办学。 张允和曾说:“爸爸不但爱我们十个子女和家人,他也爱他人、爱世界”。 张武龄办学不仅重视孩子们的读书情况,还兼顾其他方面,比如会购买许多理化仪器、钢琴、运动器械等教学用品。学校定期举办运动会,组织各种话剧演出等。 为了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理念办学,张武龄拒绝了社会各界的资助,不管是政府、教会还是好心人,他都不要。 当时国文有分白话文和文言文,张武龄认为都要学,另外,德智美体也应该要全面发展。张家的四个女儿先后也在乐益就读,可见张武龄对自己一手办起来的学校是非常有自信的。 张武龄的言传身教,让张家的孩子们个个优秀,尤其是他的四个女儿,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确实,张家四姐妹在父亲的培养下,个个蕙质兰心,多才多艺,而且每个人都很幸福。 大女儿张元和,嫁给了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女儿张允和与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幸福相随,三女儿张兆和与文学家沈从文结为连理,四女儿张充和嫁给美籍汉学家傅汉斯。 张家子女个个优秀,与张武龄的家教和自身的修养格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0 阅读:33
历史奇话站

历史奇话站

奇话连篇,趣谈历史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