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看似面慈心善的白胡子老人却是晚清最为狂狷的文人。他既看不起力挽大厦将倾的曾国藩,也看不起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他就号称是湖南第一才子的王闿运。 王闿运这人,出生在1833年,那时候道光皇帝还在位,他家在湖南湘潭,家里不算富裕,父亲早早过世,由叔父拉扯大。从小他脑子转得慢,别人一天背几百字,他勉强几十个,同窗都笑话他笨。可他就这股倔劲儿,天天死磕经史子集,不懂的地方反复啃,直到吃透。叔父看他这样,也省吃俭用地供他念书。咸丰二年,他中了秀才,那年正好太平天国闹起来,湖南到处乱,他在家乡躲着,偶尔听听外面的风声。咸丰七年,他中举人,名声传开,北上京城会试,虽然没中,但写了篇《萍始生赋》,在士人圈子里流传,大家觉得他文笔不俗。从京城回来,他没闲着,继续钻研学问。咸丰末年,曾国藩邀他入幕府帮忙,那时候湘军正跟太平军打得火热,他去处理文书,参与些议事。可没多久,他的个性就冒出来了,跟曾国藩意见不合,干脆拍拍屁股走人。 离开曾国藩后,王闿运跟肃顺搭上线,当了肃顺的家庭教师,还帮过左宗棠一把。那时候左宗棠得罪人,被抓起来,王闿运通过肃顺的关系,说情救了他。但肃顺后来在政变中倒台,王闿运也受牵连,赶紧回乡。他不服气,还为肃顺被杀的事辩护,写东西帮着说话。这事儿让他在官场上更难混,可他不在乎,继续写书讲学。太平天国平定后,曾纪泽请他写《湘军志》,他花七年时间,查档案,绘地图,书里记录湘军的事迹,但也直言湘军在某些地方抢掠比太平军还狠。这话戳中了湘军旧部的痛处,尤其是曾国荃,气得派人砸了书版,碎片满地,这案子闹得人尽皆知,叫“湘军志案”。许多湘军将领公开声讨他,说他诋毁前辈。可王闿运就是这样,直来直去,不拐弯。 王闿运这人,眼光高得离谱,对晚清那些大名臣都看不顺眼。曾国藩稳住江南大局,他当面讽刺,说曾的才能也就平江南,管不住他王某人。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朝廷要赏爵,从一等伯升二等侯,有人觉得该封公爵。可王闿运在书信和闲聊中说,左的功劳别说公爵,侯爵都勉强,要是左有自知之明,就该主动推掉。左的部下听到这些,气得直拍桌子,骂他狂妄。李鸿章、张之洞这些重臣,在他眼里也浅薄得很,比不了古人。他觉得他们忙活一通,不过是小打小闹,没真本事。他这态度,让人觉得他自负过头,但也反映出他骨子里的不合流,晚清官场钩心斗角,他偏要说真话,惹一身麻烦。 湘军志案后,王闿运没消停,回湖南主持长沙思贤讲舍,教学生经史,学生围着他听课,其中杨度、齐白石后来都出名了。他讲学不摆架子,直白地传授心得。几年后,转去衡州船山书院,继续管事,监督学生读书。光绪二十八年,江西巡抚请他去南昌高等学堂当总教习,他去了没多久,就辞职回湖南,在自家湘绮楼收徒。湘绮楼书架满满,他天天跟学生切磋学问。光绪三十三年,湖南巡抚荐他入京,当翰林院检讨,后来加侍讲衔,在宫里翻典籍,编书。进入民国二年,袁世凯聘他做国史馆馆长,他每天去馆里,监督史料编修,还兼参议院参政。但洪宪帝制那阵子,风波太大,他辞了职,回湖南老家。三年后,1916年,他在湘潭家中断了气,活了八十三岁。 王闿运一生,学问深,著作多,像《湘绮楼诗集》《文集》《日记》,影响不小。他推崇汉魏六朝文风,晚清湖湘派领军人物,对民族情感和独立人格有自己的坚持。但他狂狷个性,也惹来争议,随身带个保姆周妈,到哪儿都形影不离,国史馆时还传出收贿的事。他在经学、文学上建树大,学生遍天下,可对名臣的评价,总是刺耳得很。晚清国势衰落,他看不惯那些权臣的做法,直言批评,显示出传统士人的骨气。可这也让他仕途坎坷,一辈子没大富大贵。
这位看似面慈心善的白胡子老人却是晚清最为狂狷的文人。他既看不起力挽大厦将倾的曾国
古往奇趣角
2025-08-06 22:31:5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