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王光美终于走出了监狱,令她没想到的是,第一个拜访人竟是毛泽东昔日秘书叶子龙,随后他的一句话,更是让王光美嚎啕大哭。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21年8月,王光美出生于北京一个优渥家庭。 父亲曾为北洋政府官员并有留日经历,母亲出身名门。 她接受了良好教育,考入清华大学。 1946年本可赴美深造,却怀揣革命理想奔赴延安。 在那里,她结识了刘少奇,被其气质吸引,两人于1948年结为伴侣。 婚后,王光美全心照料刘少奇和孩子们,家庭人口众多。 她持家有方,成为贤内助。 但是,六十年代中后期风云突变。 1967年11月27日,王光美被投入秦城监狱,作为“重犯”开始长达12年的监禁。 监狱条件极其艰苦。 牢房阴暗潮湿,霉味刺鼻。伙食低劣,蔬菜常不洗不摘,有时可见腐烂虫蛆。 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身心折磨,王光美以惊人毅力支撑下来。 她的精神支柱源于被捕前刘少奇所说“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这句话,以及对丈夫深沉的思念和对党的坚定信念。 对她而言,失去自由的痛苦远超物质匮乏。 那扇厚重的监狱铁门成为禁锢的象征。 她被严加看守,楼道有哨兵巡逻,门口专人把守。 在最初的近一年半里,她甚至不被允许走出牢房放风,活动被限制在铺板上。 铁门每次开启,都刺痛着她的神经。 更沉重的打击在1972年8月17日降临。 牢门打开,来的不是提审者,而是专案人员。 他们冷漠告知:刘少奇已于两年前去世。 迟来的噩耗如同晴天霹雳,击垮了这位以丈夫为精神寄托的坚强女性。 1978年12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王光美获释。 走出秦城时,她已白发苍苍。 重获新生的消息传开,慰问者络绎不绝。 出乎她意料的是,第一个登门拜访的竟是毛主席的前秘书叶子龙。 叶子龙曾陪伴主席长达27年。 1962年被调基层后,因不适应发过牢骚,话传到刘少奇处受到批评。 这被外人误以为二人有“矛盾”。 特殊年代,当阴谋集团胁迫叶子龙“揭发”刘少奇时,他严词拒绝:“打死我也不信刘少奇反对毛主席!” 为此,他被关押八年,直至主席过问才获释。 面对王光美,叶子龙澄清“矛盾”真相: “我特别感谢少奇同志,他救了我。那次批评让我记一辈子。” 他解释,那次批评是提醒和鞭策。 此行既是慰问,也是感恩。 出狱后,王光美首要之事是寻找刘少奇骨灰。 终于捧起覆盖党旗的骨灰盒时,她将脸颊紧贴其上,热泪盈眶。 面对个人与家庭遭受的巨大苦难,她选择了原谅与放下。 她依旧珍视与毛主席的旧谊,在客厅悬挂1962年主席来家做客的照片。 对那些在艰难岁月里伤害过她和家人的普通人,她淡然回应:“我不想去追究了。” 更有历史意义的是,她主动促成了刘家与毛家后人的和解与共聚。 晚年的王光美将精力倾注于两件事。 整理刘少奇遗著、弘扬其精神。 投身慈善事业,尤其关注贫困母亲。 1995年,她担任“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组委会主任,义务服务,不取分文报酬。 年高体弱的她,仍奔波于贫困地区。 为给工程筹款,1996年她毅然拍卖母亲留下的珍贵古瓷,将所得50余万元全部捐赠。 此外,她省吃俭用,将养老金和儿女孝敬的钱也捐出。 在她的感召下,“幸福工程”筹集资金累计超过3亿元,救助了约18万户家庭、80万贫困母亲。 2006年,在王光美去世后仅四天,她获颁“中国消除贫困成就奖”。 为这位伟大女性充满传奇与奉献的一生,标注了崇高的注脚。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刘源:母亲王光美被释放后 叶子龙第一个来看她)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