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学者反思中伊关系:避免对华过度依赖,弄清中国全球战略意图
“为何美国直接助以色列,中俄却不直接帮伊朗?”伊朗学者马扎赫里在社媒发出灵魂拷问。
字里行间透着对“东方伙伴”的失望,在伊朗最需要外部支持的时刻,中国的反应仅停留在口头呼吁克制。
在马扎赫里看来,中国对非贸易额达2956亿美元,对巴援助超340亿美元,但伊朗石油虽占中国进口90%,双边贸易额却不足中国外贸总额的0.02%。这是极其不公平的。
关于马扎赫里有此心结,在于他并没有读懂中国的中东棋局。
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核心利益是保持稳定、平衡的外交关系。
王毅外长在调解泰国与柬埔寨边境冲突时,支持由东盟主导建立停火监督机制,正是这种战略哲学的生动体现。
当美国挥舞关税大棒逼迫各国选边站时,中国拿出的是合作菜单:中柬铁路、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越南数字化转型支持。
这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东方智慧,恰是“全球安全倡议”的精髓,通过发展红利实现深层稳定。
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智慧,外国人是永远不会明白的。
而且中国对伊朗的定位始终清晰。
伊朗始终是能源伙伴而非军事同盟,是北京给德黑兰的定位。
即便面对美国财长贝森特要求停止购买伊朗石油的压力,中国驻伊朗使馆仍坚定表示:“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坚定不移”,但绝不会为任何国家提供军事援助。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伊朗学者有点“目光短浅”。
中伊25年合作协议的深层价值正在显现:它使伊朗得以加入上合组织与金砖机制,融入“全球南方”多边网络。
我相信这种制度性融入,才是比军事援助更珍贵的战略资产。
显然伊朗学者马扎赫里并没有看到这点,就贸然发出质疑。
真正的伙伴从不在你冲锋时递刀,而是在你跌倒时铺路。
当中俄伊联合声明要求终止单边制裁时,德黑兰该明白,多边机制里的一个席位,远比某国的“军事盟友情”更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