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万高铁一票难求,印尼希望延长5倍,我国为啥不接这订单?原因其实很简单: 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真正意义上 “出海” 的第一单,当年拿下这个项目可不容易。那时候,东南亚的基建市场正被各路资本盯着。日本新干线带着半个多世纪的运营经验,在东南亚市场早有布局。 他们一边拿东京到大阪的线路举例,一边抛出低息贷款、技术转让的诱饵,一度让印尼方面摇摆不定。中国团队带着自主研发的动车组技术,在雅加达的烈日下一遍遍演示轨道平整度检测,用毫米级的精度数据说话,才在竞标中险胜。 为了打开东南亚市场,咱们当时给出的条件确实相当优惠,甚至有人觉得这单生意做得有点 “亏”。 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年利率压到了 2.3%,比国际开发机构的平均利率低了近 1 个百分点。施工期间,中方团队不仅承担了从设计到建设的全链条工作,还在万隆建了培训中心,承诺三年内培养出 2000 名印尼技术人员,连 CRTSⅢ 型板式无砟轨道的铺设工艺都编成了印尼语教材。 如今雅万高铁日均客流量突破 4 万人次,周末更是一票难求。雅加达到万隆的通勤时间从 3 小时压缩到 40 分钟,沿线的卡拉旺工业园区半年内吸引了 12 家电子企业入驻,当地房价半年涨了近三成。印尼总统佐科在视察时站在列车驾驶舱里,指着窗外掠过的稻田说,这条铁路让爪哇岛的经济格局彻底改写。 面对这样的火爆场景,印尼交通部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现有 142 公里的线路延长 5 倍,一路向西延伸到苏门答腊岛,穿过巽他海峡的海底隧道,串联起整个巽他海峡经济带。 这个规划刚一公布,《雅加达邮报》就用整版篇幅分析 “高铁经济带的无限可能”,配图里的动车组在火山群中穿梭,像一条银色的纽带。 但中国方面的回应却相当谨慎。谈判桌上,中方代表摊开的地质勘探报告上,密密麻麻标注着爪哇海沟的断层带分布。这不是推脱,而是现实的考量像块巨石压在案头。 当年的雅万高铁项目,中国企业是带着 “打开局面” 的战略目标来做的。那时,美国正联合盟友在东南亚搞 “基础设施投资伙伴关系”,试图用所谓的 “高标准” 排挤中国企业。 咱们用雅万高铁的性价比打出缺口,相当于在东南亚基建市场插了一面旗。这种带着战略考量的定价,在市场开拓初期可行,却不能作为长期合作的模板。就像下棋时的弃子战术,偶尔用一次能打开局面,总这么下就得输光家底。 现在要延长线路,情况已经完全不同。新规划的路段要穿越喀拉喀托火山的活跃区,那里的土壤电阻率比雅万段高 7 倍,对接触网的绝缘设计是个大挑战。 印尼方面拿着当年的合同副本,希望沿用同样的融资条件,这显然超出了商业合作的合理范畴。中国高铁企业是市场化主体,不是慈善机构,财务报表上的投资回报率红线谁也不能碰。 更绕不开的是地区政治格局的变量。苏门答腊岛北部的亚齐省一直有地方自治倾向,去年刚发生过针对中央政府的抗议活动。高铁线路要从这里经过,涉及的征地谈判就不只是商业问题。 日本驻印尼大使馆最近频频宴请亚齐省官员,明里暗里打听项目进展,这背后的心思不言自明。中国企业在海外做项目,从来都把政治风险评估放在首位,不会为了抢订单把自己拖进漩涡。 还有美国在一旁的动作。上个月,美国副国务卿访印尼时,特意提到 “基础设施项目要符合国际劳工标准”,这话看似笼统,实则冲着中资项目来的。他们还撺掇盟友不参与巽他海峡隧道的技术合作,想给中国企业制造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更得稳住节奏,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印尼媒体对此有些不解,《千岛日报》甚至刊文说 “中国是不是不想帮朋友了”。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商业合作的前提是互利共赢。 雅万高铁的第一阶段,中国拿出了诚意;现在要进入新阶段,印尼也该拿出符合市场规律的态度。就像两个人合伙做生意,第一次一方让利打开了市场,第二次就得按规矩算账,总不能一直让一方吃亏。 其实中国方面并没有把话说死。中方提出可以组建联合评估团队,邀请世界银行的专家参与,重新测算成本和收益,再根据结果制定合作方案。这个建议既专业又务实,体现了继续合作的诚意,也守住了商业原则的底线。 雅万高铁的成功,证明了中国高铁的技术实力和适应能力。但这种成功,应该建立在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之上。印尼如果真的想让高铁线路延伸,首先要做的不是纠结于过去的优惠,而是拿出符合市场规则的合作方案,同时妥善处理好项目涉及的各方关系。 毕竟,在国际合作的棋盘上,没有永远的让利,只有永恒的共赢。
雅万高铁一票难求,印尼希望延长5倍,我国为啥不接这订单?原因其实很简单: 雅
古今知夏
2025-08-06 14:13:49
0
阅读: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