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陆小曼去世后,好友揭露了她一个隐秘:她的前夫过分热衷房事,又体力过人

看历史浮沉吖 2025-08-06 13:44:59

1965年,陆小曼去世后,好友揭露了她一个隐秘:她的前夫过分热衷房事,又体力过人,可以整夜贪欢。陆小曼不堪其扰,才执意离婚,为此还苦了后来的丈夫徐志摩。

1965年,陆小曼在上海孤独离世。她走后,她的闺中密友赵清阁,一个也是当时有名的作家,才吞吞吐吐地向世人揭露了一个埋藏多年的隐秘。这个秘密,直接颠覆了我们对陆小曼“任性离异”的传统看法。 赵清阁说,陆小曼跟第一任丈夫王赓离婚,根本原因,说出来都有些难以启齿,是王赓在夫妻生活上索求无度,精力旺盛得让陆小曼夜夜惊恐。

在所有人眼里,这简直是天作之合。一个英武,一个娇媚;一个前程似锦,一个名满京城。婚礼办得风风光光,证婚人还是梁启超,徐志摩当时的老师。可谁能想到,这华丽的袍子底下,爬满了虱子。 问题出在哪?出在两个人根本就不是一条道上的。 王赓是个典型的“事业男”。他的世界里,工作、前途、职责是排第一位的。娶陆小曼,当然有爱,但更多的是,这么一位才貌双全的太太,能给他的社交履历增添多少光彩。他需要的是一个“贤内助”,一个能装点门面的“花瓶”。他回家后,跟陆小曼聊的是军事、是政治。而陆小曼呢?她从小泡在艺术和文学里,她要的是懂她画里意境、诗里愁绪的人。 这种精神上的不同步,慢慢就侵蚀到了生活的最深处。王赓觉得,我是你丈夫,履行夫妻义务天经地义。他可能觉得,这是爱你的表现。但他的“爱”,在陆小曼看来,是一种不带任何情感交流的、纯粹的生理宣泄。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性格不合”了,这是一种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虐待。 。 于是,她拼了命也要抓住这束光。 这场离婚闹得满城风雨。陆小曼的父母骂她,社会舆论指责她。为了能顺利离婚,获得自由身,陆小曼还做了一个惨痛的决定——打掉肚子里的孩子。这个孩子,是王赓的。因为当时医疗条件差,手术做得非常糟糕,直接导致了她终身的妇科疾病,再也无法生育。 她为了逃离王赓那让她不堪其扰的“爱”,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断绝了做母亲的可能。这代价,何其沉重! 首先就是身体。那次失败的手术让她常年腹痛。一疼起来,就死去活来。为了缓解疼痛,在朋友翁瑞午的“建议”下,她开始吸食鸦片。一开始是治病,后来就成了戒不掉的瘾。 这鸦片,成了压在徐志摩身上的第一座大山。贵啊!为了供养陆小曼的开销和鸦片烟瘾,徐志摩不得不同时在好几所大学兼课,还拼命写稿赚稿费。他一个追求自由的浪漫诗人,活活被逼成了一个为了钱四处奔波的“打工人”。 因为这事两人开始频繁吵架,徐志摩希望陆小曼能跟他去北京,过简单点的生活,别再跟上海那帮狐朋狗友混在一起,把鸦片戒了。陆小曼不肯,她离不开上海的繁华,也离不开鸦片带来的麻醉。 最致命的一次争吵,就是1931年11月。徐志摩要从南京搭乘一架免费的邮政飞机去北京参加林徽因的演讲会。临走前,两人又为钱和去不去北京的事大吵一架。陆小曼甚至抄起烟枪砸向徐志摩,把他的眼镜都打掉了。徐志摩负气出走,登上了那架飞机。 然而飞机在济南坠毁,徐志摩当场遇难。 很多人说,是陆小曼的奢侈和任性“逼”死了徐志摩。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今天,咱们从那个隐秘的源头看,会不会有新的感悟? 她一生的悲剧,始于一段外人看来光鲜亮丽,实则内里早已腐烂的婚姻。她在其中遭受的隐秘创伤,像一颗定时炸弹,在她的后半生里,一点点被引爆,最终炸毁了自己,也“苦了”那个奋不顾身来救她的徐志摩。 陆小曼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任何一段关系里受的伤,如果你不先治好自己,它一定会延续到下一段关系里。她带着从王赓那里受的伤,一头扎进了徐志摩的怀抱,希望徐志摩能治愈她。结果,她把徐志摩也拖进了泥潭。这在今天的亲密关系心理学里,是个很常见的模式。我们总想找个“拯救者”,却忘了,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她人生的第一个大跟头,就栽在了最不为人知的“房事”上。这个听起来有点上不了台面的理由,却像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推倒了她此后所有的生活。这,或许才是理解陆小曼一生悲剧的关键钥匙。

0 阅读:1327

猜你喜欢

看历史浮沉吖

看历史浮沉吖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