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朗普的10天停火大限进入倒计时,中俄舰艇却突然在日本海摆开阵势,这究竟是

非常盘点中 2025-08-06 13:35:45

当特朗普的 10 天停火大限进入倒计时,中俄舰艇却突然在日本海摆开阵势,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另有深意? 这场代号 “海上联合 - 2025” 的演习从 8 月 1 日持续至 5 日,双方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海域展开援潜救生、联合反潜、防空反导等课目演练,甚至计划进行实弹射击。 更耐人寻味的是,演习启动前不到 24 小时,美国刚刚宣布向俄罗斯周边部署两艘核潜艇,而普京即将开启为期 4 天的访华行程。这一系列动作交织在一起,勾勒出大国博弈的复杂图景。 此次中俄军演以 “联合维护战略通道安全、联合应对西太安全威胁” 为主题,这是该系列演习首次明确提及 “应对西太安全威胁”。 自 2012 年以来,中俄已举行 11 次海上联合演习,从黄海到日本海,从东海到鄂霍次克海,演习范围不断扩大,课目从单一反潜扩展到综合防御。 此次新增的防空反导演练尤为关键,直接针对美国在菲律宾部署的 “堤丰” 中导系统。这种射程覆盖中国东南沿海的武器,被专家称为 “将整个地区置于美炮火之下”。 7 月 31 日,特朗普宣布将对俄停火限期压缩至 10 天,并威胁对购买俄油的国家加征 100% 关税。 紧接着 8 月 1 日,美国两艘核潜艇悄然部署至俄罗斯附近海域。不到 24 小时后,中俄军演正式启动,舰艇编队直奔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域。 这种时间上的紧密衔接,被国际观察家视为中俄对美施压的直接回应。正如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所言:“每一则最后通牒都让冲突更近一步。” 普京此次访华行程长达 4 天,创下其被国际刑事法院通缉后的出访纪录。8 月 31 日抵华后,他将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与中国领导人举行双边会谈,并共同参与九三庆典。 在安全层面,俄乌冲突已进入第 41 个月,北约东扩压力持续加码。普京在访华前观看俄海军 “七月风暴” 核演习,战略核潜艇导弹发射井的画面通过电视直播传遍全球。 与此同时,俄罗斯首次证实已在白俄罗斯部署 “伊斯坎德尔” 战术核导弹,射程覆盖德国境内的美军基地。 这种 “核威慑 + 军演” 的组合拳,旨在向西方传递 “俄罗斯有能力保卫自身利益” 的信号。而中俄联合演习,则是对这种威慑的补充。 当美国试图在西太平洋施压时,中俄的协同行动足以形成战略牵制。 经济层面,俄罗斯正面临能源出口困境。欧洲市场的丢失迫使俄油寻求新买家,中国作为最大进口国,每天从俄进口 500 万桶原油,占俄出口量的近一半。 特朗普的关税威胁试图切断这条 “经济命脉”,但中俄早有准备:通过本币结算、转口贸易等方式消化成本,甚至在军演中加入 “联合反封锁” 课目。 普京访华期间,双方可能签署更多能源合作协议,进一步巩固中俄 “背对背” 的经济纽带。 中俄军演引发周边国家高度关注,日本防卫省派出舰艇对中方参演编队进行 “贴身跟踪”,其年度报告称中俄军事合作 “引发严重关切”。 韩国则重启 “萨德” 系统部署,试图监控中俄动向。然而,中俄官方多次强调演习 “不针对第三方”,国防部发言人明确表示:“这是中国的主权权利,任何外部干涉都将遭到坚决反制。” 美国的反应则充满矛盾。一方面,美军北方司令部宣称 “已开展行动保障北美防御”,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中俄舰艇 “位于公海,不构成威胁”。 这种 “既紧张又无奈” 的态度,折射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困境。既要遏制中俄,又无法承受全面对抗的代价。正如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所言:“中俄演习的真正目的,是挑战美国的单极霸权。” 这场军演和普京访华,释放出三个明确信号:一是中俄合作不受外部压力干扰,二是双方在西太安全问题上立场一致,三是对美 “极限施压” 策略的坚决反制。 然而,局势仍存在不确定性。特朗普的 10 天限期将于 8 月 10 日到期,若俄罗斯未妥协,美国可能采取更严厉制裁。 与此同时,伊朗核问题、中东局势等热点也可能影响大国博弈的天平。 对中国而言,此次军演既是展示国防能力的窗口,也是维护地区稳定的举措。正如军事专家张军社指出:“中俄演习旨在提升防御作战能力,共同应对导弹威胁。” 而普京访华期间,双方或将在能源、科技、跨境基建等领域达成新共识,进一步夯实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在这场大国棋局中,中俄用行动证明:在霸权主义盛行的今天,合作共赢才是破解困局的正道。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和核潜艇威慑,终究抵不过中俄舰艇在太平洋上的并肩巡航。

0 阅读:4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