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主持人向印度专家问道:“在2000年代中后期,印度和中国被视为两大新兴巨头,

非常盘点中 2025-08-06 12:36:24

印度主持人向印度专家问道:“在2000年代中后期,印度和中国被视为两大新兴巨头,不知怎的、在过去20年里,他们取得了飞跃性进步,而我们还在努力追赶,到底发生了什么巨大的变化?”   2007 年,印度 GDP 增速达到 9.3%,首次超过中国的 11.4%。西方媒体兴奋地预测 “印度时代” 即将来临。然而,15 年后的今天,中国 GDP 总量已接近印度的 5 倍。 21 世纪初,中印确实站在相似的起跑线上。印度凭借软件服务业的爆发,一度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但中国在 2001 年加入 WTO 后,出口激增,制造业快速扩张,吸引了大量外资。 中国政府大规模投资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为工业发展铺平道路。而印度的基础设施投资长期滞后,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2012 年,印度北部和东部地区连续两天发生大面积停电,6 亿多人生活受影响,暴露了其电力系统的脆弱性。 紧接着,中国将制造业作为核心发展方向。政府出台政策鼓励高附加值产品加工贸易,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发展。 中国的出口结构不断优化,从纺织品、玩具等低端产品转向机械、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而印度过度依赖服务业,制造业占 GDP 比重长期徘徊在 15% 左右。 服务业虽然创造了一定的产值,但无法像制造业那样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也难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随后,中国积极吸引外资,为跨国公司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营商环境。2004 年,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达 603 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资不仅带来了资金,还带来了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产业的升级。 相比之下,印度的外资政策不稳定,官僚主义严重,土地征用困难,导致外资流入波动大。2025 年 5 月,印度 FDI 净流入环比暴跌 99%,同比暴跌 98%,被国际舆论贴上 “外资坟场” 的标签。 然而,人口红利的利用差异也是关键因素。中国通过普及教育和工业化,有效利用了人口红利。2021 年,中国劳动生产率是印度的 2.5 倍。 而印度虽有人口优势,但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女性劳动参与率仅为 22.3%,远低于中国。大量劳动力无法进入高技能岗位,只能从事低薪工作,限制了经济增长潜力。 或许,科技创新的投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了两国的距离。中国在人工智能、5G、电子商务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印度虽有大量科技人才,但缺乏规模化应用的环境,本土科技企业难以突破。 政府政策的连贯性和执行力也是重要因素,中国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并高效执行。例如,“中国制造 2025” 战略明确了产业升级的方向和路径。 而印度政策变动频繁,土地法改革自 1950 年代开始,但进展有限,地主通过各种手段规避限制,导致土地集中问题未解决,影响农业和工业发展。 印度要缩小与中国的差距,或许需要在基础设施、政策连贯性、制造业升级等方面下更大功夫。这场发展竞赛的结果,不仅关乎两国命运,也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格局。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