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当一男子得知毛主席逝世后,当即便拿起了剪刀直接冲向了毛主席的房间,当他来到毛主席的身旁后,虽然一滴泪都没有掉落,可接下来的一个细微举动,却让毛主席身旁的所有人都泪流满面,这个人究竟是谁?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9年末的杭州,一个寒意料峭的夜晚改变了普通理发师周福明的命运。 在“时美理发室”忙碌的他被区委赵书记匆忙召唤,接受了一项神秘任务——为一位身份重要的“外宾”理发。 带着工具,他被带往风景清幽的西湖汪庄。 不久,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在秘书陪同下走了进来。 秘书客气地请周福明为“首长”理发。 就在周福明专心为王厅长服务时,房间又陆续进来一些人,包括一位姓李的卫士长、一位叫侯波的女同志和伍一处长。 他们看似随意地询问着同一个问题:给外宾理发是否紧张?需要多久时间? 这些重复的细节让周福明心中疑窦丛生。 直至深夜被转移至南屏游泳池,谜底揭晓:李卫士长告知他,真正需要服务的对象是毛主席! 周福明瞬间感觉呼吸都停滞了,巨大的震惊与紧张席卷全身。 当他被引到主席面前时,看到的是一位穿着半旧灰色长布睡衣、踏着朴素黑布鞋的长者,正倚在沙发上专注阅读。 他眉宇间透出的平和气质,稍稍缓解了周福明的心跳。 卫士长低声催促理发要快,主席闻言却放下书本,温和地对周福明说: “莫急,慢慢来。” 他坚持亲切地称年轻人为“周师傅”,一边修剪,一边耐心询问其家乡、年龄。 得知周福明来自江苏邗县,学识渊博的主席立刻谈起了“邗沟”的历史渊源。 室内暖融,周福明内心的紧张却如同杭州冬夜未散的寒意,逼出了满身大汗。 主席的和蔼关怀如同温暖的光,使理发过程变得自然顺畅。 当周福明完成工作,主席不仅向他道谢,还热情邀请: “周师傅,同去游泳如何?” 那个瞬间,周福明知道人生的道路已被照亮。 这份理发结下的情谊,随后的发展远超他的想象。 经此一面,周福明被调入中南海,成为主席的专职理发师。 初入神秘的中南海,年轻的周福明对一切都感到陌生与好奇。 主席细心察觉他的拘谨,嘱咐道: “你年轻,到北京的风景名胜去看看。” 游览归来,周福明惊叹故宫的宏伟,主席则如数家珍般为其讲述那“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背后的故事。 信任日深,主席对周福明的期许也随之变化。 1961年,主席认真地对他说: “理发之外,这个家也要你多照看。” 此后,周福明的职责渐从专注理发的技师,扩展为照料主席日常生活细节的贴身卫士。 当周福明不幸患上肝炎,组织考虑降低接触频次时,主席仍力排众议将他留在身边,这份信任,无声而厚重。 时间的河流奔涌至1976年9月那个充满巨大悲恸的秋日。 得知主席溘然长逝的消息,周福明恍如置身虚空。 周总理、朱总司令才相继离世不久,此刻天塌地陷般的痛苦几乎令人窒息。 他被委以神圣而沉重的任务:最后一次为主席理发、整理遗容。 推开那扇熟悉房门的瞬间,巨大的哀伤几乎将周福明压垮。 安卧的主席神情那样宁谧,犹如往常小憩。 周福明不忍惊扰这份宁静,怀着满腔的不舍与敬爱,他轻轻跪在床边,细细梳理鬓角的每一缕白发。 再小心翼翼地平躺到主席身边,以一个相同的姿势,极其轻柔地修剪耳后、后颈的头发。 他用温热的毛巾浸润胡须,再用最趁手的老式剃刀一丝不苟地刮净,最后小心翼翼地擦拭面颊。 完成这一切后,主席的遗容仿佛恢复了些许神采。 在那间被沉重哀思填满的屋里,周福明将工具默默收起。 那段始于理发、由十七年深厚情谊填满的守护,在最后一次精心理容后,定格成了永恒的记忆。 主要信源:(环球人物杂志——毛泽东最后卫士的回忆)
1976年9月9日,当一男子得知毛主席逝世后,当即便拿起了剪刀直接冲向了毛主席的
尔说娱乐
2025-08-06 12:13: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