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51岁的邱行湘刚获特赦,还是光棍一个,这个曾经叱咤战场的国民党将军,如今住在南京,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拿着60块钱的工资,每月还得寄回老家接济母亲,对面住着个纺织女工张玉珍,离过婚,带着俩娃,三十多岁,正值壮年,做得一手好菜,就是这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人,被命运拴到了一起,成了新中国最“不搭”的一对夫妻。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9年的南京城,梧桐叶落满街头,刚获特赦的邱行湘拎着网兜走进新街口百货公司,柜台里的确良衬衫标价18块,他摸了摸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口袋,转身走向副食品柜台。 谁又能想到曾经的他是国民党少将,可现如今每月工资却只有60元,其中30元要寄回宜兴老家给七旬老母。 好巧不巧,那时候住在隔壁筒子楼的纺织女工张玉珍也在买肉,她手里的肉票只够割二两肥膘,身后还跟着两个面黄肌瘦的娃娃。 命运的红线就在菜市场打了个结,邱行湘的搪瓷盆里装着食堂打回的炒青菜,突然闻到对门飘来的葱油香。 张玉珍把最后半勺猪油淋在阳台上晒的野菜上,转身看见将军门缝里漏出的清冷灯光。 两个被时代浪潮拍打到角落的人,就这样在1959年秋天相遇,邻居们都说这是南京城最奇怪的组合,穿四个兜干部服的人和扎蓝布头巾的纺织女工。 邱行湘的档案袋里还锁着1948年洛阳战役的作战地图,被蒋介石亲授"中正剑"的他,在战犯管理所里学会了纳鞋底。 张玉珍的梳妆台上摆着前夫留下的离婚证,她在国棉三厂三班倒的间隙,练就了用边角料给孩子改衣裳的手艺。 当将军把特赦证明书摊在居委会主任面前时,主任老花镜后的眼睛瞪得溜圆:"邱同志要找对象?对面张玉珍同志可是党员!" 南京的冬夜冻得人骨头疼,邱行湘把组织新发的棉袄裹在张玉珍小女儿身上,孩子手上的冻疮让他想起辽沈战场被雪埋住的机枪。 在那之后,她默默把热姜汤推过门槛,汤里飘着的枸杞是她用加班票换的。 婚礼在鼓楼区小礼堂办得简单,邱行湘用补发的特赦津贴买了六斤水果糖,张玉珍拿厂里发的劳保手套拆线织了副毛袜。 证婚人是战犯管理所的老所长,他盯着新人胸前并排佩戴的毛主席像章和劳动模范奖章,突然想起该给这对夫妻找间正经房子。 搬进新居那天,将军在院里种下棵梨树,身为妻子的她则在厨房腌了缸雪里蕻,两个孩子追着要听"伯伯打仗的故事"。 日子像秦淮河的水慢慢流,邱行湘当上文史专员后,伏案写《洛阳战役蒋军就歼记》时,总能看到案头热着的降压药。 张玉珍带工友们搞技术革新,回家还能变出掺玉米面的葱油饼。 特殊年代里,有人看见老将军挂着铁牌扫马路,身后总跟着个戴红袖章的纺织女工,她手里的扫帚始终离他不到三米远。 梨树开花的时候,全国政协来了调令,邱行湘收拾行李发现箱底压着张发黄的《中央日报》,上面刊着他当年死守洛阳的捷报。 张玉珍正往旅行袋里塞南京盐水鸭,两个孩子已经管他叫了六年"爸爸"。 北上的列车开动前,他突然抓住妻子的手:"当年在黄埔,教育长说我们是为三民主义打仗......"女工把铝饭盒塞进他怀里:"瞎说啥,你现在是给人民写历史。" 信息来源: 中国新闻网《特赦国民党战犯邱行湘的晚年生活》 江苏党史《改造与新生:江苏地区特赦战犯纪实》 全国政协官网文史资料专栏《邱行湘回忆录选载》
1959年,51岁的邱行湘刚获特赦,还是光棍一个,这个曾经叱咤战场的国民党将军,
粉樱萌娃
2025-08-06 01:36:16
0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