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竭尽全力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1955年,

如梦菲记 2025-08-05 16:17:18

“我将竭尽全力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1955年,钱学森在登上回国的邮轮前,说出了这句豪气万丈的话!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9月17日,洛杉矶港口,邮轮“克利夫兰总统号”即将起航,甲板上,一位穿着西装的中国人站在栏杆边,望着浩瀚海面。   他面容沉静,语气坚定:“我要竭尽全力,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这句话,被记者记录下来,也成为他一生信念的起点,这个人叫钱学森。   20年前,24岁的他从上海登船,带着国家发的庚子赔款奖学金,踏上留学之路,他选择了最艰难的方向——航空与火箭工程,麻省理工、加州理工,一个接一个地闯过来。   他在实验室画图到深夜,在黑板前推公式推到天亮,靠着刻苦与天赋,他成为美国航天界公认的青年才俊,年仅36岁,已是麻省理工终身教授,被誉为“火箭之王”。   那时候的生活富足安逸,他住在带花园的别墅,实验室里设备先进,收入丰厚,美国军方对他倍加倚重。   但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时,他内心的平静被打破了,他意识到,自己的本事不能只为别人服务,他想回国,为中国人做点事。   美国当局意识到他的离去可能带来的影响,开始各种阻挠,先是扣押他回国的行李,说里头有“军事机密”;接着吊销他的安全许可,不让他再接触任何军工研究;最后干脆将他软禁起来。   五年时间,他的电话被监听,门口有特工守着,出门买菜都有人尾随,他被剥夺了研究的权利,被困在异国的屋子里,但他没有停下思考与书写,继续默默整理自己的研究成果。   1955年,中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努力交涉,最终促成他回国的旅程,他带着妻子孩子,带着800多公斤的资料和书籍,踏上甲板。   邮轮驶离港口时,他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一块没有经验、没有设备、也没有成熟团队的荒地,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要让国家站起来,让同胞挺起腰杆过日子。   上海码头人山人海,很多人只是为了亲眼看看这位回国的科学家,他站在船头,看到码头边飘着的五星红旗,眼睛瞬间湿了。   刚回国时,一切近乎空白,导弹是什么样子,很多人连听都没听说过,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刚成立,钱学森是第一任院长,他面对的,是一群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和从部队调来的战士。   他们缺乏基础知识,连术语都听不懂,他不抱怨,不退缩,他亲自上课,从空气动力学讲起,黑板不够用,就用白铁皮代替,教材不够,他就自己写讲义。   1960年,酒泉戈壁滩上,气温极低,寒风刺骨,国产仿制导弹“1059”准备发射,苏联专家早已撤走,所有数据只能靠中国人自己一点点算。   发射架旁,钱学森穿着旧军大衣,步履不停,反复确认,导弹升空的那一刻,白烟拖着长长的尾巴,准确落在预定区域,很多人激动得跳起来、哭出声来。   之后,中国逐步实现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的跨越,1964年,东风二号导弹成功试射;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全中国人守在收音机前听着《东方红》,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民族尊严。   每一个节点,钱学森都在背后默默撑着这份事业,他提出“八年四弹”的目标,带领团队如期完成,铺下了航天强国的基础。   到了八十年代末,国内刮起一阵“出国热”,年轻人纷纷出国求学谋发展,有人忧心这些人才是否会回来。   钱学森听着报纸的报道,微微一笑,说了一句:“他们都是钱学森,也都会回来的。”这不是自夸,而是对后辈的信任。   晚年的他,身体出了问题,年轻时在戈壁滩上受的寒,留下了风湿,腿脚不便,站久了便疼,他不愿久躺在床上,拄着助行器练走路,额头的汗直往下滴。   有人劝他多休息,他只说:“国家花钱养着我,我活着就要继续做点事。”在家人鼓励下,他继续写作,关注前沿科技,提出对虚拟现实、系统工程等新概念的设想,他的眼光始终盯着国家的发展方向。   2009年,钱学森离开人世,他用98年的生命,把当年一句“为同胞有尊严生活”的承诺,一点一点变成现实。   今天,中国有了自己的北斗导航系统,火箭可以把探测器送上月球,空间站在轨运行,世界不再敢轻视我们的航天科技,他没有等到这些画面,却早已在几十年前为它们打好了地基。   有人说他是天才,可更重要的是,他把这份才华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国家,他就像戈壁上的胡杨,根扎在中国的土地里,风吹不倒,沙埋不死,他用一生告诉世界,这个国家,有骨气,有希望,有未来。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青年网——钱学森:“使我的同胞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0 阅读:4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