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4年,刘伯温上秘谏朱元璋,让其小心洪都,朱元璋听后,很是诧异,洪都保卫战已

元芳侃历史 2025-08-05 13:13:39

1364年,刘伯温上秘谏朱元璋,让其小心洪都,朱元璋听后,很是诧异,洪都保卫战已经结束,还有啥不放心的,便说道:爱卿放心,洪都朱文正有坐镇,可确保万无一失,岂料,刘伯温严肃的说道:主上,微臣让你小心的就是驻守洪都的朱文正。

朱元璋打下江山那会儿,身边猛将如云,但他最放心的,还是自家子侄,血脉相连,总归更可靠,他的亲侄儿朱文正,就被委以重任,坐镇洪都这个战略重地。

洪都保卫战那阵子,朱文正确实没含糊,领着将士们玩命抵抗陈友谅的大军,功劳簿上记下了重重一笔。

正是这份功劳加上亲侄的身份,让朱元璋对他十二分的信任,从没想过亲侄子会起二心,给的粮草军需都是头一份,朱文正有啥需求也都照办。

洪都城的百姓们,日子可没那么好过。外面的敌人打退了,城里的“保护神”朱文正反倒成了他们头上最大的阴云。

这位朱大将军,仗着自己位高权重,在洪都地界上干尽了坏事,苛捐杂税压得人喘不过气,看见谁家姑娘媳妇长得俊俏,不管人家成没成家,立马让手下强抢回去。

多少女子为此寻了短见,大街上要是哪个百姓眼神慢了点,没及时给他行礼,轻则一顿鞭子抽得皮开肉绽,重则直接被打死。

朱文正心里头还不知足,私下里老跟亲信幕僚抱怨,觉得叔父封赏太小气,他那大功劳就该得更多,他以为这些都是关起门说的私房话,殊不知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朱元璋这个人,对开国的功臣们戒心很重,到处安插耳目盯梢,唯独对这个亲侄子,他没留这心眼,所以朱文正的胡作非为和那些牢骚话,很长一段时间朱元璋是真不知道。

朝里一些老臣倒是隐隐约约听到风声,但谁都不想捅这马蜂窝,得罪皇亲国戚?

都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假装不知道算了,唯独军师刘伯温这人,念着多年和朱元璋打天下的情分,更不忍心看百姓遭罪,觉得这事儿不能捂着。

于是等1364年洪都保卫战的硝烟散尽不久,他找了个下朝后的机会,单独面见朱元璋。

刘伯温开口就很直接,说洪都那边怕是不太稳当,建议派人去好好查查,朱元璋一听就纳闷了,陈友谅都完蛋了,洪都有我亲侄子朱文正守着,太平无事啊,刘先生你这瞎操心啥呢?

刘伯温没绕弯子,跪倒在地,点明了要害:“圣上,臣担心的,恰恰是那位坐镇洪都的朱文正将军啊!”

这话像炸雷一样,震得朱元璋心头发凉,他赶紧让刘伯温起来细说,刘伯温就把朱文正在洪都如何欺男霸女、盘剥百姓、草菅人命,特别是私下抱怨封赏不公、心怀怨怼的事儿,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

最让朱元璋心惊胆战的,就是刘伯温提到的那些“反叛”意思的怨言,他做梦也想不到亲侄子会这么想。

震惊归震惊,朱元璋是个要证据的主儿,他立刻暗中派了绝对信得过的心腹干探,悄悄奔赴洪都秘密查访。

这一查可不得了,查出来的罪状比刘伯温说的还邪乎,桩桩件件都令人发指,更让朱元璋又气又伤心的,是洪都老百姓都在传,朱文正能这么无法无天,全因为有他这个当皇帝的叔父在背后撑腰。

事情坐实了,那就没啥情面好讲,即便是亲侄儿,朱元璋忍着痛,发下圣旨,把朱文正这些年来在洪都犯下的恶行,再加上公然抱怨皇帝、有叛心嫌疑这些大罪,一条条列得清清楚楚。

那些帮朱文正干坏事的心腹爪牙,朱元璋也下令一个都不许放过,最后的结果就是朱文正和他的主要帮凶都被法办处死。

消息传到洪都,老百姓奔走相告,总算出了口恶气,都说皇帝老儿这事儿办得公道,实实在在给他们做了主。

这个事让朱元璋痛彻心扉,它像一面锋利的镜子,映照出亲情的脆弱在权力腐败面前不堪一击,也印证了那句老话:当失去民心时,即便是看似坚固的堡垒,也会从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坍塌。

它更清楚地表明,不管是谁,位置多高,关系多亲,只要站到了老百姓的对立面,就等于是坐在了火山口上,迟早会有翻船的那一天。

0 阅读:75

猜你喜欢

元芳侃历史

元芳侃历史

专注于给大家推这种好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