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崇祯皇帝的悲剧所在! 崇祯皇帝即位之后,以少见的隐忍和韬略,拔除了最大的祸害魏忠贤集团,在这个行动中,他的谋略、勇气和胆识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但很遗憾的是,他在接下来的治国之中,还是暴露出了他身上严重的性格缺陷,或者说本质上是由于他自己过度自私,就开始表现出“双标”的行为特点,而这种特点,无异于挖了他自己的墙脚,让大明王朝的统治根基迅速崩塌。 公元1628年,刚刚上任的辽东督师袁崇焕还没有出山海关,就传来宁远兵变的消息,兵变的祸根就是因为军饷迟迟不到位,引发士兵哗变。 拖欠了军队4个月的军饷,毕自肃向户部请饷,但户部拒发,终于酿成宁远兵变。 在兵变中被哗变士兵痛打的毕自肃,自知治军无方,上疏引罪之后,上吊自杀。 兵部把拖欠军饷导致兵变的责任却推得一干二净,反而指责辽东士兵为乌合之众。崇祯皇帝没有急于追究责任,而是命令迅速平定兵变。 袁崇焕奉命单骑赶往宁远,联手兵备道郭广新,迅速将组织兵变的十几名首领枭首示众,迅速平息了这场风波。 袁崇焕根据这起风波的教训,提出裁抚的请求,按照自己的意图重新部署将领,请求崇祯皇帝批准。借此机会,袁崇焕在他的管辖区域内,实现了高度集权。 紧接着,袁崇焕向崇祯皇帝请求,速发山海关内外积欠军饷74万两。但兵部等主管部门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引发兵变主要根源在于军队中存在贪并隐冒军饷的问题,首要的事情应该是清汰虚冒的兵籍。 十月初二,崇祯皇帝召开专门会议与大臣们商讨此事。 崇祯皇帝的意思很明确,对于袁崇焕提出动用内帑来解决拖欠军饷的问题,他是反对的,但他又不明说,而是借助极善于察言观色的礼部右侍郎周延儒的口说了出来。 崇祯皇帝认为要消灭兵变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伦理道德来约束士兵——要让统兵的将军与士兵相处如父子,那么士兵就不敢反叛,也不忍心反叛。 这话听起来是多么荒唐,多么幼稚,士兵都快饿死了,崇祯皇帝却要跟他们讲伦理道德,这就是荒唐得离谱的双标之一。 至于如何解决拖欠军饷的问题,崇祯皇帝的意见是,绝对不能动用内帑,只能是户部等部门在外库方面多动脑筋。见大臣们支持动用内帑,他急得发飙,借题发挥,对着众位大臣一顿训斥。文武大臣个个战战兢兢,不敢吭声。 这就是崇祯皇帝很荒唐的双标之二,内帑是他的私房钱,谁都不能打他私房钱的主意,哪怕是因为国家大事。 此事其实就已经开始暴露崇祯皇帝的致命缺点,真正遇到国家大事,却又双标,说白了他就是极度自私,国家利益都不能损害他个人的丝毫利益,这样的皇帝不垮台才怪!这也正是崇祯皇帝的悲剧所在。
公元前52年,太子刘奭去拜见皇后。皇后准备了五个宫女,让他挑一个侍寝。刘奭随手指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