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钱学森回国之后,中国科学院按照教授一级工资,给钱学森每月335.8元

天天谈科技 2025-08-04 22:00:19

1955年,钱学森回国之后,中国科学院按照教授一级工资,给钱学森每月335.8元人民币,1957年起,钱学森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每月增加津贴100元人民币,另外,每年年底给钱学森500元人民币左右的奖金。 钱学森出生于1911年12月11日,上海人,祖籍浙江杭州。父亲在教育部门工作,母亲操持家务。他小时候在北京长大,早年显示出对科学的兴趣。1929年考入上海国立交通大学,学铁道机械工程。1930年得伤寒病,休学一年。1931年返校,继续学习,还参加抗日活动。一二八事变时,他加入学生抗日队伍。 1934年毕业后,去南昌空军基地实习。1935年公费赴美留学,入麻省理工学院,学航空工程。1936年获硕士学位,转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冯卡门教授。1939年获航空和数学博士。1943年成加州理工副教授,参与喷气推进实验室建立。二战期间,加入曼哈顿工程,研究火箭推进。 1945年,以陆军上校身份访德国,收集导弹资料。1946年任麻省理工副教授,1947年升正教授。同年回上海结婚,妻子蒋英。1948年儿子出生,1950年女儿出生。1950年美国撤销其安全许可,拘留两周,软禁五年。1955年9月乘船回国,10月抵达大陆。 回国后,中国科学院安排他任力学研究所所长,工资按教授一级定,每月335.8元。这在当时算高收入,国家处级干部月薪130到270元,工人32到140元。钱学森一家起初保持美国消费习惯,但很快适应本地生活,用工资负担家庭开支,包括父母和岳母。 1957年当选学部委员,每月加100元津贴,总收入435.8元。年终奖金约500元,用于补充家用。他拒绝特殊待遇,如建独立小楼,坚持与其他科研人员同住。1963年写信给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要求降工资,认为450元过高,与国家经济不符。 奖金处理上,1957年《工程控制论》获一等奖1万元,他全买公债,到期1万1500元捐给中国科技大学。合作出书,稿费让给伙伴,总让出1万4000多元。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100万港元奖,直接捐西部沙漠治理基金会。他常说姓钱不爱钱,体现对物质的淡薄。 这些举动源于他的价值观,国家给他待遇,他觉得够用就行,不多拿。相比美国高薪,他选择回国贡献力量。工资虽低,但保障基本生活,让他专注科研。津贴和奖金改善了收入结构,却没改变他的节俭作风。 回国后,他领导导弹研制。1956年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任院长,组织团队开发导弹。1964年第一枚导弹试射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他参与计算。提出系统工程理论,影响多个领域。 1991年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退休后在北京生活,拒绝西方采访,专注阅读。2009年10月31日去世,享年98岁。他的贡献包括中国航天基础,许多机构缅怀他作为导弹关键人物的角色。

0 阅读:0
天天谈科技

天天谈科技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