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军攻打越军炮台受阻,打了100多发炮弹,都攻不破,这时,一个炊事员

安然浅笑生活 2025-08-04 19:10:21

1979年,我军攻打越军炮台受阻,打了100多发炮弹,都攻不破,这时,一个炊事员找到了部队首长,说:“我知道这个炮台的弱点!” 1979年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很多人都知道谅山方向的战斗特别激烈,尤其是同登附近的鬼屯炮台,成为了我军前进路上的一个大麻烦。这个炮台不是临时堆起来的土堆,而是法国人在二战前就建好的军事堡垒,参考了马奇诺防线的设计,后来越南人又加固了好几层。钢筋混凝土浇筑,三层高,墙厚好几米,里面能藏上千人,还有医疗室、弹药库、粮仓什么的,墙上布满射击孔,地下通道四通八达,连着山下的其他碉堡。越军就躲在里面,利用这些设施顽强抵抗,我军炮击了上百发,表面炸出坑来,但整体结构纹丝不动,几次冲锋都折损了不少人。那个时候,部队推进到同登西南的平顶山,鬼屯炮台正好卡在要道上,挡住了去谅山的路。越军防守的有12团一个营和边防连,大概200多人,但据说里面还挤了不少当地党政人员,总人数可能达到800到1200。 这种堡垒设计得太狡猾了,外部火力覆盖不了内部,常规攻击根本不起作用。 何国安本来是广西凭祥市发电厂的炊事员,壮族,出生在宁明县,平时做饭烧菜,跟战斗没啥直接关系。但他小时候的经历,让他成了破解这个难题的关键。十三岁那年,他随家人逃难到越南同登,被法国殖民者抓去当苦力,修了这座炮台,整整干了三年。 当时法国人为了控制这片地区,强迫当地人参与修建,对结构了如指掌,尤其是通风系统,因为堡垒内部封闭,通风口是维持空气流通的命脉。何国安记得清楚,北侧坡上有个通风出口,藏在灌木和岩石下面,不容易发现,但破坏了它,就能从内部瓦解整个堡垒。 战争打响后,他听说前线在鬼屯炮台受阻,伤亡不小,就主动去找部队领导,汇报了这个情况。 部队听了他的话,觉得靠谱,就组织了一个小队,让他带路去确认位置。那是夜里行动,避免白天暴露目标。何国安凭着记忆,领着工兵绕过密林和可能的地雷区,找到了那个通风口。起初,他们试着从通风口喊话,让里面的越军投降,还用越南语保证安全,但对方直接开枪回应,没办法,只能硬来。 小队撬开封堵的部分,先倒进去汽油,然后用喷火器点燃。火势顺着通风系统蔓延进去,很快就引燃了内部的弹药,引发连锁爆炸,整个炮台内部乱成一锅粥。爆炸威力巨大,炮台被炸塌,里面的人基本没跑出来。根据后来抓到的一个越军干事交代,里面当时有800到1200人,包括军人和平民。 这次行动用了2吨汽油和12吨炸药,彻底解决了这个顽固据点。 攻下鬼屯炮台后,我军推进顺利多了,整个谅山地区很快就控制住了。55军163师的部队负责这个方向,487团和489团参与了爆破。 何国安的贡献不小,他不是前线战士,却用过去的经历帮了大忙。战后,他的故事在部队里传开,大家都说,英雄不一定非得是端枪的,普通人也能在关键时候发挥作用。这件事也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堡垒里不光是军人,还有当地人,损失挺大,但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双方都付出了代价。 回想那场战争,从1979年2月17日开始,到3月16日结束,东线部队推进到谅山,西线到高平,鬼屯炮台是东线的一个典型难点。越军在边境布防多年,利用地形和旧堡垒抵抗,我军虽然装备占优,但地形不熟,加上越军熟悉丛林战,初期推进确实吃力。鬼屯炮台的位置太要害了,距离边境才两公里,控制了同登火车站周边,火力覆盖广。如果没破解它,谅山的战斗会拖更久。何国安的通风口情报,直接缩短了战斗时间,减少了不必要的伤亡。 现在看那段历史,中越关系后来缓和了,但当时是为了自卫,边境冲突积累多年,越军入侵我国领土,炮击边民,才逼得我军反击。鬼屯炮台的攻克,体现了情报的重要性,何国安的知识来源于苦难经历,却在多年后派上用场。战争中,这样的巧合不少,但也提醒人,战争破坏大,双方都损失惨重。越军在堡垒里顽抗,造成我军困难,但最终被内部弱点击破。 何国安战后继续他的生活,没什么大张旗鼓的表彰,但他的事迹成了教育素材,告诉大家,知识和经验在战场上值钱。类似的故事在战争中还有,比如其他支前民工提供地形情报,帮助部队避开陷阱。鬼屯炮台的地下通道,本来连着山下碉堡,如果没发现通风口,部队可能还要多费劲。 如今,提起1979年,人们更多想的是和平,但那段历史不能忘。何国安的事迹,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证明智慧胜过蛮力。炮台受阻时,大家都急,但一个炊事员的出现,改变了局面。这不光是军事故事,还带着人生的道理:过去的苦难,可能变成未来的财富。

0 阅读:230

评论列表

陈先生

陈先生

2
2025-08-04 20:39

炮击了多少次,冲锋了多少次,然后炊事员说别打了听我的,………神话?

猜你喜欢

安然浅笑生活

安然浅笑生活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