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量上万枚的霹雳-12空空导弹出路何在?上万枚霹雳-12空空导弹,曾经是空军的骄傲,如今却面临新挑战:更先进的霹雳-15、霹雳-17已崭露头角,这些库存导弹何去何从?
说起霹雳 - 12 空空导弹,那可是中国空军曾经的 “当家花旦”。这款导弹采用主动雷达制导,最大射程 70 公里,在 2000 年代中期批量列装后,迅速成为歼 - 10、歼 - 11 等主力战机的标配。它的出现,让空军首次拥有了与西方 AIM-120、俄罗斯 R-77 抗衡的中距空战能力。巅峰时期,霹雳 - 12 的装备数量超过万枚,几乎撑起了中国空军中距防空网的半边天。
但技术迭代的速度比想象中更快,2016 年霹雳 - 15 横空出世,这款采用双脉冲发动机和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导弹,射程直接突破 200 公里,抗干扰能力更是碾压前代。紧接着,2025 年曝光的霹雳 - 17 射程超过 500 公里,专门针对预警机和高机动目标。
这两款导弹的列装,让霹雳- 12瞬间从 “主力” 沦为 “替补”。如今打开空军训练画面,歼- 16、歼- 10C 挂载的几乎全是霹雳- 15,霹雳- 12 只在歼- 11B、苏- 30MKK 等老机型上偶尔露面。
那上万枚库存的霹雳- 12 该怎么办?直接报废显然不现实。毕竟一枚导弹造价数百万,全部销毁的话,光是处理费用就是天文数字。
更重要的是,这些导弹的技术状态依然可靠。根据海军公开画面,辽宁舰和山东舰的歼- 15T 舰载机,至今仍挂载着升级后的霹雳- 12A 执行任务。这种改进型通过更换新型导引头和火箭发动机,射程提升到 120 公里,性能直逼霹雳- 15 的出口版。这说明只要稍加改造,霹雳 - 12 仍能发挥余热。
出口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巴基斯坦空军就采购了750 枚霹雳- 12,装备在 JF-17 “枭龙” 战斗机上。在 2025 年的印巴空战中,巴军使用霹雳- 12A 成功拦截了印度发射的 “布拉莫斯” 巡航导弹,实战表现可圈可点。
除了巴基斯坦,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国家也有潜在需求。这些国家的空军普遍装备米格- 29、F-16 等老式战机,霹雳- 12 的性能完全能满足他们的防空需求。而且相比价格高昂的西方导弹,霹雳- 12 的性价比极具竞争力。
技术升级也是一条路,科研团队可以为霹雳- 12 换装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提升抗干扰能力;或者加装数据链模块,实现“第三方制导” 功能。这样一来,霹雳 - 12 就能与预警机、无人机协同作战,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保持战斗力。
更激进的方案是将其改造为靶弹,模拟敌方导弹的飞行特性,供防空部队进行拦截训练。中国曾将退役的红旗- 2 导弹改装为靶弹,霹雳- 12 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模式。
不过,出口和升级都面临现实挑战,国际军贸市场竞争激烈,美国 AIM-120D、欧洲 “流星” 导弹都在抢占份额。霹雳- 12 要想突出重围,不仅需要价格优势,还得配套完善的售后服务。而技术升级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一枚导弹的改造成本可能接近新品的三分之一。对于经费有限的国家来说,这笔账未必划算。
最务实的办法,或许是“新旧搭配”逐步消耗库存。空军可以将霹雳- 12 优先部署在二线部队,用于日常训练和国土防空。比如海航的歼 - 15T 舰载机,在空警 - 600 预警机尚未全面部署时,挂载霹雳 - 12A 执行中距拦截任务完全够用。
陆军航空兵的直- 10武装直升机,也能将其改装为空地导弹,打击地面雷达站等固定目标。这种“物尽其用” 的策略,既能避免资源浪费,又能为新型导弹列装争取时间。
从长远来看,霹雳- 12的 “退役” 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但在新型导弹完全替代之前,这些库存武器仍能发挥战略价值。通过出口创汇、技术升级、训练消耗等多管齐下,上万枚霹雳- 12 不仅不会成为负担,反而可能成为撬动国际军贸市场的 “杠杆”。毕竟在现代战争中,武器的价值不在于是否最先进,而在于能否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发挥最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