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老山战役时,著名的傅全有将军与两名漂亮女兵杨红娟,闫妍的合影,可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两名女兵之后的成就,竟一个比一个高! 傅全有将军出生在山西原平一个穷苦人家,1930年11月的事,那时候家里靠种地和卖煤勉强过日子。他没上过啥学堂,从小就干农活帮父母。1946年10月,十五岁的他参军,加入晋绥野战军第三纵队独立第二旅二营四连,当了个普通战士。没多久,1947年7月,部队西渡黄河,他跟着打西北战场,当班长时组织大家挖战壕守阵地。1947年8月入党,很快就升排长,指挥小队作战。1948年,任第一野战军第七师二十一团副连长,参加解放西北战役。建国后,他继续在部队干,从连长干到营长、团长、师长,一步步上来。1950年代去朝鲜战场,指挥部队抗击敌军。1960年代在边境地区搞演习,1970年代末调成都军区,负责边防。1985年老山战役,他是成都军区司令,指挥部队反击越军。战役后升职,1988年中将,1993年上将,1995年当总参谋长,到2004年退休。他的军旅路就是从基层战士干到高层将领,靠的是实打实的战功和经验积累,没啥花里胡哨的东西。 杨红娟和闫妍都是陕西人,杨红娟来自农村,1980年代初入伍,先学护理,后来因为嗓子好被挑进文艺小组。闫妍从小爱音乐,入伍后进宣传队,主攻民歌,还学了基本医疗。俩人入伍时十八岁左右,很快就适应军营训练,提升技能。在老山战役,1986年国庆节,傅全有去前线视察,跟她们合影。那时候战场上有个猫耳洞之声乐队,是士兵自己搞的,用炮弹壳和钢盔做乐器,演出军歌、民谣和自创歌。杨红娟和闫妍是乐队主力,主唱兼护士,不唱歌就去一线救伤员。士兵起初有人怀疑女兵在战场干啥,但听了她们的歌,质疑没了。歌声帮战士缓解伤痛、乡愁,还鼓劲上阵。她们用行动证明女兵也能顶半边天。傅全有重视部队士气,这种乐队就是精神支柱。那张合影记录了她们在战场的贡献,杨红娟和闫妍不光唱歌,还实际救人,融入部队日常。 老山战役打得激烈,猫耳洞条件差,士兵用战地物品组乐队,杨红娟和闫妍领唱,内容丰富,传递忠诚和胜利渴望。战斗间隙演出成战士动力,前线精神支柱。俩女兵歌声像良药,帮伤员止痛,缓解思乡,还当兴奋剂鼓劲杀敌。不演出时,她们去救援现场,治疗伤兵。名字闫妍、杨红娟,体现巾帼不让须眉。傅全有作为指挥,亲临一线,合影显示他对基层的关注。乐队演出不光娱乐,还稳定军心,帮部队坚持。杨红娟负责伴奏部分,闫妍主民谣,她们多面手,既文艺又医疗。战场质疑声消失,大家认可她们作用。这段经历让她们积累经验,为后来发展打基础。傅全有军旅强调实战,她们贡献契合部队需求。 战役结束后,杨红娟退伍回陕西,从基层行政干起,处理日常事务,逐步参与外事。1990年代调湖北省荆州市,负责接待和交流,积累经验升副主任,获表彰。闫妍去北京舞蹈学院学古典舞和音乐,从助教干到副教授,发表论文,教学生,推动传承。傅全有继续升职,转兰州军区,再到总参谋长,退休后回山西。杨红娟行政路稳,闫妍学术成就高,两人从女兵到高位,超出预期。杨红娟外事工作涉及政策,闫妍教育影响文化。她们路径不同,但都靠军旅基础。傅全有生涯以高层结束,体现军功体系
1964年,伟人得知奇袭白虎团的英雄排长从朝鲜战场归来已11年,却依然只是副连长
【54评论】【16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