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浩然为毛主席守灵,事后他在日记中写道:“待到灵床近处,几乎所有的人都

小博大史 2025-08-04 10:00:49

1976年,浩然为毛主席守灵,事后他在日记中写道:“待到灵床近处,几乎所有的人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或无声淌泪,或小声抽泣,有的放声哭嚎,有的人悲痛欲绝,被左右挽住搀住,有人不顾一切地扑向灵床,被强有力地拉住,则昏倒在地……”

1976年9月9日,警卫部队士兵浩然在防震棚里听到广播突然响起,中央台反复预告“重要广播”,他心头莫名发紧。

然而,下午四点的哀乐让他浑身一震,毛主席逝世了。听到播报,这个在警卫部队服役的年轻人,立刻和战友们一道脱帽肃立,他的眼泪不受控地往外涌,然后砸在军装上。

毛主席逝世后,全国都陷入悲痛之中。浩然所在连队接到紧急命令:进驻人民大会堂执行吊唁活动警卫任务。

与此同时,从西藏岗巴营的雪山哨位到邯郸市展览馆的吊唁厅,从太原五一广场的松柏灵棚到岳阳乡村的简易祭台,整个中国都沉入了深深的悲痛中。

县团级以上单位一律设灵堂守灵,百姓自发扎起白花,火车轮船齐声哀鸣。此刻浩然和战友们佩着黑纱、子弹带勒进腰间,持枪挺立在大会堂廊柱下。

因为哨位的需求骤然增多,哨兵们每人每天只能歇两小时,长时间站立的腿僵得像灌了水泥,可没人抱怨。

吊唁主席的群众排成了长河,有人刚踏进大厅就瘫软在地。轮到浩然入内吊唁时,他刻意放慢脚步。

他看见灵床里的毛主席面容安详,好像只是睡着了一样。队伍越往前走,听到的哭声就越大,一个穿工装的男人捶打胸口几乎昏厥,裹头巾的老妇扑向灵床被轻轻拦住,戴红领巾的孩子憋得小脸通红,正是无数人显现出来的悲恸,表现出了“人民领袖”这四个字的分量。

吊唁厅外的气氛同样紧绷,全军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铁道兵枕着钢轨睡觉,巡道工枪不离身,西藏哨兵在海拔五千米阵地推弹上膛,因为在特殊时刻,守卫好疆土就是在守护对主席的誓言。

灵堂里,83岁的宋庆龄两次守灵后已经体力透支,追悼会上她拄着拐杖强撑,终后被搀坐在椅子上坐着,这位与毛主席同岁的“国母”,成为了全场唯一坐着的人,没人觉得这是失礼,因为这不顾个人健康极限的坚持,诉说了她与毛主席的深厚情谊。

而更多的普通人还是在以最质朴的方式向毛主席致哀,魏亚茹和女兵们连夜扎纸花,把自制的简陋花圈捧到毛主席遗像前;太原礼兵成青乐坚守着岗位,但其实衣领早已被泪水湿透。

追悼会那日下午三点整,天安门广场静得能听见国旗低垂的轻响。浩然和十亿中国人同时肃立,汽笛的长鸣撕开了寂静。

三分钟的默哀里,浩然听见身旁老兵压抑的抽噎声,原来自己眼前也早已模糊一片。当哀乐终了,浩然走回哨位。

当风掠过人民英雄纪念碑,他想起副团长说的延安往事。毛主席和警卫员同吃小米饭,替战士改家信,棉鞋烤糊了还笑着摆摆手。

此刻,灵堂里的一切依旧,但悲痛正在慢慢转化为某种更深厚的力量,未来浩然和无数亲历九月的人一样,将带着这份力量走向新战场。

回望1976年那个9月,无数普通人在不同岗位共同对一位伟人做最后的告别,人们或无声淌泪,或失声痛哭,或悲痛欲绝,但这都是敬爱领袖毛主席的真实表现。

0 阅读:110

猜你喜欢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