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国力,已经支撑不住如此广袤的国土面积了,它现在就是在硬撑。尤其是跟乌克兰

不看风景的万科 2025-08-04 09:31:13

俄罗斯的国力,已经支撑不住如此广袤的国土面积了,它现在就是在硬撑。尤其是跟乌克兰陷入拉锯战之后,俄罗斯已经无力经营远东地区了,只不过它仍然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 俄罗斯远东的维柳钦斯克核潜艇基地,在七月底那场地动山摇的8.8级强震后,暴露了它脆弱的一面。 卫星照片清晰拍到了码头上的裂痕,两艘“北风之神”战略核潜艇被迫转移到临时锚地,孤零零漂在海上。 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已经在评估,要不要把部分战略核潜艇分散到海参崴等其他基地去。 这种分散部署的考虑,背后是俄罗斯远东布局的一个根本矛盾: 集中部署虽然效率高,可一旦出事,整个家当都可能被“一锅端”。 这不过是一个缩影,真正的问题在于俄罗斯维持远东存在的整体能力,正在肉眼可见地衰退。 要知道,俄罗斯的国土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横跨欧亚大陆,从东到西长9000公里,南北宽4000公里。 可它的人口只有1.44亿,这么大一块地方,这么点人,还要应付西边战场无休止的消耗,远东的维系越来越像硬撑。 俄罗斯不是没想过办法。 就在地震前一周,俄罗斯宣布在远东划下五大“国际超前发展区”,位置都选在中俄边境关键地带。 滨海边疆区当门户,阿穆尔州搞农业和能源,犹太自治州做轻工业,外贝加尔管物流,黑瞎子岛则被寄予厚望,要搞“科技合作”。 俄罗斯也下了血本:入驻企业十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十五年内不得设卡干扰经营。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主要是冲着吸引东大企业投资去的。 但现实很骨感——2025年上半年,远东外资流入暴跌近80%,西方“二级制裁”像把悬着的刀,很多企业根本不敢冒险进来。 经济上,远东的困境更是一目了然。 这片土地坐拥全球30%的森林、40%的淡水资源,萨哈的钻石产量占全球四分之一,可这些财富没能转化成当地繁荣。 资源挖出来,利润却流向了莫斯科,形成“越开发越落后”的恶性循环。 俄罗斯远东的煤炭行业今年前五个月净亏损17亿美元,而去年同期还赚1.14亿,整个行业近65%的企业在亏钱。 能源本是俄罗斯经济的命脉,但西方限价制裁让油气收入比战前跌了三成,哪还有余钱投给远东? 2025年铁路预算直接被砍掉30%,贝阿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只能继续延期。 俄罗斯在远东的战略部署更令人担忧。 维柳钦斯克基地不光是停着“北风之神”,还有“亚森-M”攻击核潜艇,地底下还藏着核弹头掩体和维修设施。 这种高度集中的布局效率虽高,风险也集中——地震一摇晃,码头裂了,潜艇没处停,通信要是再中断,整个舰队都可能短暂“失联”。 这种风险在和平时期尚可应付,但在俄乌冲突持续的背景下,隐患被成倍放大。 太平洋舰队被迫考虑分散部署,其实也是无奈之举:俄罗斯需要确保核威慑的可靠,可国力已不允许它像过去那样“铺开”了。 远东的基础设施,更是多年欠账的老问题。 整个远东电网和俄罗斯主网都不连通,电价最高; 雅库茨克到马加丹的公路,每公里造价是青藏公路的两倍; 冻土融化每年还要吃掉15%的初始投资。 西伯利亚大铁路运力常年紧张,去年货物积压率高达28%,未来五年缺口预计还要扩大35%。 没有路、没有电、没有物流网,所谓“特区”再诱人,企业来了也寸步难行。 中俄在黑瞎子岛的开发思路差异就凸显了这一点:俄罗斯想搞高科技制造,东大却更关心物流贸易和湿地保护。 人口流失更是雪上加霜。 远东人口连续六年下滑,光2024年就走了7万多人。 2016年普京推过“远东一公顷”法案,白送土地吸引移民,可面对零下40度的严寒和荒芜的基础设施,免费送地都没人愿意去当拓荒者。 没有人,再好的规划也是纸上谈兵。 所有这些问题,都被俄乌冲突放大了。 战争像一台巨大的抽水机,吸走了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后的氧气。 俄罗斯只能把资金优先调往战场,远东的学校屋顶漏雨没人修,医院缺药没人管,道路坑坑洼洼没人补,基建项目全停了。 俄军伤亡人数西方估算已超30万,其中阵亡约10万,这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也是劳动力资源的巨大缺口。 坦克、火炮的损失数字惊人,工业产能被迫向西线战场倾斜,哪还顾得上远东那些“未来产业”? 普京曾说过一句很有分量的话:“失去远东,我们就不再是横跨欧亚的帝国。” 这话点明了远东的战略意义:楚科奇半岛的雷达盯着整个北极航道,萨哈林的天然气管道连着中国市场,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的核潜艇维系着太平洋的威慑力量。 可现实是,地图上的标记融化不了西伯利亚的冻土,账本也变不出开发远东的卢布。 当战争机器轰隆作响,远东的呼吸就越来越微弱。 地震后码头的裂缝可以修补,但透支的裂痕,恐怕不是几根钢筋水泥就能填平的。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0 阅读:41

猜你喜欢

不看风景的万科

不看风景的万科

不看风景的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