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8日傍晚6点,府右街西侧的小屋里,孟锦云正和新婚丈夫小裴吃晚饭。敲门声突然响起,是中南海警卫员。“孟护士,请您马上回去。”孟锦云放下筷子就走,28岁的她已经在中南海工作了400多天。 1976年9月8日晚,孟锦云接到紧急召回通知。这位28岁的护士放下手中的晚饭,匆忙赶往中南海。她不知道,这将是自己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最后一天。 从1975年5月调入中南海医疗组开始,孟锦云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多。作为专职护士,她的日常工作包括监测体征、协助医生治疗、记录病情变化。 唐山大地震后,中南海专门设置了临时防震病房。这里的医疗设备比较齐全,能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当时毛主席的身体状况确实不太好,需要专业医护人员24小时轮班照看。 那天晚上的情况比较严重,医疗团队立即展开抢救工作,使用了当时能够调动的所有医疗手段。整个过程持续了几个小时,在场的医护人员都尽了最大努力。 9月9日零时10分,经医生确认,毛主席心跳停止。这个时间后来被正式记录在官方文献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 事后整理物品时,工作人员发现了许多朴素的日常用品。有使用多年的老花镜,洗得发白的衣物,还有一些办公用品。 医护人员后来回忆,即使在病重期间,毛主席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唐山地震发生后,他多次询问灾区情况,关心受灾群众的安置问题。 孟锦云在接受采访时说,那段时间的工作强度很大,医护团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个人都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但大家都很专业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1976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包括唐山大地震、几位重要领导人相继逝世等。 孟锦云后来继续从事医护工作,直到退休。她说那段经历让自己更加理解了医护人员的职责,也更加珍惜为病人服务的机会。 孟锦云的经历只是那个时代众多医护工作者的一个缩影,她们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平凡而真实的工作细节,或许比宏大的历史叙事更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它们让我们看到,历史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努力和奉献构成的。 网友热评: “看哭了!主席最后8小时还在批文件,这才是真正的鞠躬尽瘁!” “连三木武夫的竞选都惦记,病成这样还操心国际局势…” 这些细节之所以刷屏,是因为我们太久没见到这样“反套路”的领袖——不摆架子、不搞特权,病床上想的还是老百姓。 “如果让您用一句话形容毛主席,您会说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留下金句。 信源:人民网党史频道、中国政府网
昨天陪老爸去北京看腰,挂了个头发全白的老专家号。老爷子刚摸两下我爸腰眼那块,问了
【186评论】【14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