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7年,宋濂以年老辞官还乡,朱元璋十里相送,还赏赐布料说:“三十年后,做一件

帝王八卦 2025-08-04 02:55:16

1377年,宋濂以年老辞官还乡,朱元璋十里相送,还赏赐布料说:“三十年后,做一件百寿衣吧。”不曾想,三年后宋濂的儿子、孙子先后被诛杀。 宋濂与朱元璋的相遇,带着几分乱世中的宿命感。 1358年,攻占婺州的朱元璋听闻宋濂的名声,亲自登门拜访。朱元璋见到宋濂时格外恭敬,让他教导长子朱标读书。 从龙兴寺到应天府,宋濂开启了他的帝师生涯,他不仅担任太子朱标的老师,还参与决策,成为朱元璋集团中重要的文臣智囊。 洪武十年(1377年),68 岁的宋濂正式向朱元璋递交了辞官奏折。在奏折中,他以 “年近古稀,齿发脱落,视听昏聩” 为由,恳请允许他返回浙江金华故里养老。 为了表示对宋濂的敬重,朱元璋决定亲自为他送行,并动情地说:“先生此去归乡,教书育人,颐养天年,朕每年都会派人为你送去俸禄。” 随后,朱元璋命内侍取出一匹色彩艳丽的云锦,笑着对宋濂说:“这料子是江南贡品,防潮防虫,先生好生收着,三十年后可做件百寿衣,到时候朕还要为先生贺寿呢!” 这番话让在场众人无不感动,宋濂更是老泪纵横,跪地叩谢:“陛下隆恩,臣粉身碎骨难报万一。” 回到金华老家的宋濂过上了看似平静的生活,他每日读书写字,与乡邻探讨学问,偶尔还会收到朱元璋派使者送来的赏赐。 洪武十三年(1380年),震惊朝野的胡惟庸案发,丞相胡惟庸因 “谋不轨” 被处死,受牵连者多达数万人。 这场大案如同一张巨大的网,将朝廷内外许多官员都卷入其中,而宋濂的家族也未能幸免。 宋濂有两个儿子,长子宋瓒早逝,次子宋璲和孙子宋慎都在朝中任职。其中,宋璲担任中书舍人,宋慎则在胡惟庸的侄子胡宁手下做事。在朱元璋的铁腕政策下,凡是与胡党有牵连的人都面临着灭顶之灾。 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向朱元璋举报,称在搜查胡惟庸府邸时发现了宋慎与胡宁的往来书信,其中有 “朝政不稳,当寻出路” 等言论。 朱元璋看到奏报后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宋慎逮捕入狱。随后,负责审讯的官员又 “查出” 宋璲曾接受过胡惟庸的馈赠,虽然只是几匹绸缎和一些书籍,但这在当时已经构成了大罪。 消息传到金华,宋濂如遭雷击,他立刻动身前往南京,想要向朱元璋当面解释,却被挡在了宫门外。 此时的朱元璋正在气头上,他认为宋濂作为帝师,教子无方,理应承担连带责任。 朱元璋随后下令将宋璲、宋慎父子处死,并准备将已经71岁的宋濂也一并处决。 就在宋濂命悬一线之际,太子朱标挺身而出。朱标自幼跟随宋濂学习,对这个老师感情极深。得知朱元璋要处死宋濂的消息后,朱标跪在朱元璋面前痛哭流涕,恳请父亲念在宋濂劳苦功高的份上饶他一命。 朱元璋起初不为所动,朱标见父亲态度坚决,情急之下说道:“臣闻自古刑不上大夫,宋先生已年过七旬,若父皇执意处死他,儿臣愿以身相代。” 这番话让朱元璋更加愤怒,他摔碎了面前的茶杯,怒斥道:“你以为朕不敢连你一起处置吗?” 朱标见劝谏无效,竟直接撞向宫殿的柱子,幸好被旁边的太监及时拦住,才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这件事让朱元璋的态度有所松动,加上马皇后也在一旁劝说:“宋先生侍奉陛下多年,为人忠厚老实,就算儿子有罪,也不该牵连父亲。况且他已经还乡养老,未必知晓儿子的所作所为。” 在太子和皇后的双重劝说下,朱元璋最终改变了主意,决定免除宋濂的死刑,但仍要对他进行惩罚。 不久后,一道圣旨送到了宋濂手中,将他贬谪到四川茂州充军。这个决定只是暂时保住了宋濂的性命,因为流放路途遥远,山高水险,对于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几乎就是黄泉之路。 启程那天,宋濂穿着简单的布衣,背着一个小小的行囊,在锦衣卫的押解下踏上了前往茂州的路途。 宋濂回望了一眼家乡的方向,眼中充满了无奈和悲凉。这位曾经深受皇帝信任的帝师,如今却成了朝廷钦犯,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心如刀割。 临行前,宋濂留下遗言:“吾一生清白,却遭此横祸,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汝等当谨守家风,勿再入仕为官。” 流放之路远比想象中更加艰难,需要翻越崇山峻岭,渡过湍急河流。宋濂本就身体孱弱,加上旅途劳顿和心情抑郁,很快就病倒了。 宋濂一路上很少说话,只是偶尔会拿出朱元璋赏赐的那匹云锦抚摸片刻,然后长叹一声。 途经湖北巴东县时,宋濂的病情急剧恶化,高烧不退,卧床不起。当地的县令听闻是前朝大学士宋濂路过,心中不忍,特意为他安排了一间干净的客栈,并请来了郎中诊治。 但此时的宋濂已经油尽灯枯,郎中诊断后摇着头说:“老先生积郁成疾,加上年迈体衰,恐怕已经无力回天了。” 洪武十四年五月,宋濂在巴东县的客栈中溘然长逝,年72岁。#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0 阅读:57

猜你喜欢

帝王八卦

帝王八卦

皇帝们的私生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