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黄州后,备尝冷暖,不过王朝云却始终陪伴,她不是正妻,也不是出身高门大族,而是一个曾经在杭州卖艺的小歌女。 苏轼的人生转折,始于那场震动朝野的 “乌台诗案”。这位在杭州、密州等地政绩卓著的文人,因在诗文中针砭新法弊端,被御史台官员罗织罪名,以 “谤讪朝廷” 的罪名下狱。从七月被捕到十二月结案,一百三十天的牢狱生涯里,苏轼数次濒临死亡,甚至写下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的绝命诗。 最终,宋神宗“从轻发落”,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看似保留体面的官职,实则是流放。 当苏轼带着家人踏上前往黄州的路途时,曾经门庭若市的苏府早已车马稀疏,许多昔日好友唯恐避之不及。 随行的家眷中,除了结发妻子王闰之,还有一位不起眼的年轻女子始终默默打理着行囊。她便是王朝云,此时不过二十出头,却已在苏轼身边度过了八个春秋。这个出身卑微的女子不会想到,正是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她从众多姬妾中脱颖而出,成为苏轼后半生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苏轼与王朝云的相遇,要追溯到熙宁七年的杭州。当时37岁的苏轼调任杭州通判,正值人生意气风发之时。 在一次同僚的宴会上,12岁的王朝云作为歌女登场,她身着素雅衣裙,一曲《蝶恋花》唱得婉转凄切,让苏轼听得入了神。 苏轼见这个小姑娘虽年少却眼神清澈,问她懂不懂词中之意。王朝云脆生生答道:“柳绵吹尽,芳草遍天涯,不正是人生聚散无常吗?” 这番话让苏轼大为惊讶,一个卖艺歌女竟有如此悟性。后来苏轼得知,王朝云自幼父母双亡,被卖到钱塘梨园学艺,虽身处风尘却洁身自好,便将她赎身带回府中,成为侍女。 在杭州的三年里,王朝云跟着苏轼读书识字,渐渐显露出众的才情。苏轼调任密州、徐州等地时,她都随侍左右。 与正妻王闰之的温婉贤淑不同,王朝云更懂苏轼的文人风骨。 有一次苏轼饭后抚着肚子问众人:“你们说我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 有的说装着锦绣文章,有的说装着经世之才,只有王朝云笑道:“是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轼闻言大笑,说:“还是朝云最懂我。” 这段朝夕相处的时光,让两人的感情早已超越主仆。当乌台诗案的噩耗传来时,府中姬妾纷纷离去,唯有王朝云坚持留下。 抵达黄州的日子远比想象中艰难。朝廷只给了少量俸禄,一家人只能挤在城南的临皋亭暂住。 为了维持生计,苏轼向官府申请了城东的一块荒地,亲自耕种劳作。这块后来被称为 “东坡” 的土地,成了他们生活的依靠。每天清晨,苏轼扛着锄头下地,王朝云便在家中纺纱织布,傍晚时分带着饭菜去田埂边等候。 有一次天降大雨,苏轼淋得浑身湿透,王朝云撑着油纸伞在雨中寻他,两人在泥泞中相扶而归,虽狼狈却笑得开怀。 在黄州的物质匮乏中,王朝云用智慧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她学着当地人用野菜做羹汤,将粗布衣裳缝补得整齐干净,还在窗前种上几株菊花。 重阳节时,苏轼看着盛开的菊花,写下 “菊残犹有傲霜枝” 的诗句,王朝云便摘下菊花泡成菊花茶,陪他在灯下读书。 生活的困顿并未消磨两人的情致。苏轼常常在夜晚写作,王朝云就坐在旁边研墨铺纸。 王朝云的陪伴,让苏轼在政治失意中找到了精神慰藉,他在《定风波》中写下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元丰七年,苏轼接到朝廷诏书,移任汝州团练副使。离开黄州那天,百姓夹道相送,苏轼望着生活了五年的东坡,与王朝云相视而笑。这五年虽清苦,却是他人生中最平静充实的时光。 此后苏轼的仕途起起落落,历任登州知州、礼部尚书等职,一度重回权力中心。但无论身处顺境逆境,王朝云始终陪在他身边。 当同僚们忙着攀附权贵时,王朝云劝苏轼 “早退为宜”;当苏轼再次被贬惠州时,她毅然随行,此时她已生下儿子苏遁(后不幸夭折),身体本就虚弱。 在惠州的最后岁月里,王朝云积劳成疾。临终前,她握着苏轼的手轻声念诵《金刚经》,气息微弱却目光安详。 苏轼按照王朝云的遗愿,将她葬在惠州西湖边的栖禅寺旁,亲手种下六株梅花。墓碑上题着 “东坡先生侍妾王朝云之墓”,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情深。 王朝云去世后,苏轼在墓旁筑 “六如亭”,写下著名的墓志铭:“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唯佛是归。” 苏轼还写下《悼朝云》诗:“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 这份深情,超越了生死界限。#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唐宋八大家的最终结局。1、韩愈:晚年妻妾众多,生活奢靡,为壮阳而服用硫磺,慢性
【141评论】【37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