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狱医刘石人到女牢诊病,刚到门口,一女犯突然趔趄摔倒在他身上,并迅速塞

大胆的走走 2025-08-02 21:00:45

1948年,狱医刘石人到女牢诊病,刚到门口,一女犯突然趔趄摔倒在他身上,并迅速塞给他一个纸团,刘石人正要扶她时,狱警走过来了,刘石人只能假装怒骂女犯。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重庆革命纪念馆,一支听诊器和一件染血的囚衣,隔着半米,静静地躺在展柜里。 而听诊器的主人,是国民党时期的狱医刘石人,囚衣的主人,是曾被囚禁于此的革命者胡其芬;半米,是1948年一次身体交错时,两人最短的距离,也正是这半米,让一个秩序的维护者和一个无畏的抗争者,从此命运相连。 这半米之内,到底发生了什么? 故事得从1948年的冬天说起,刘石人是西北军医学校毕业的中校军医,部队撤编后,他被调到了渣滓洞监狱。 说好听点是调动,其实更像发配,刘石人的工作很简单,确保犯人别死在牢里,别搞出传染病,维持那套冰冷的监狱“秩序”。 但对于那些遍体鳞伤的政治犯,刘石人不是没有感觉,可他更清楚自己的定位——一个拿薪水的旁观者,他小心地在制度和良知间走着钢丝,不偏不倚。 谁知,一次例行查房,他刚走进女牢,一个叫胡其芬的女囚突然腿一软,直直扑向他,刘石人本能地伸手去扶,也就在那一瞬间,一个带着体温、黄豆大小的纸团,被塞进了他的手心。 在几乎同时,狱警的脚步声就到了门口,刘石人脑子转得飞快,立刻换上一副凶脸,嘴里骂着“不长眼的东西”,一把推开胡其芬,顺势将那个纸团秘密揣进了口袋。 当回到宿舍,刘石人关门锁窗,展开纸团,上面是两行细小的字:“三号牢房急需磺胺”、“北山松树第三枝”。 这显然不是简单的求药,“磺胺”是药品,也是暗号;“松树第三枝”,自然是接头地点,他盯着这张纸条,后背一阵发凉。 而刘石人本是个最怕麻烦的医生,可是,胡其芬递出纸条时那双决绝又信任的眼睛,在他脑子里怎么也挥不散,那一刻,他心里那杆秤彻底倒向了一边。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有时只需要一秒钟的决定,自此,刘石人的药箱不再只装着药品,也装着情报、名单和希望,他学会了用医生的身份打掩护。 比如,故意打碎一个药瓶,趁着弯腰收拾的混乱,把纸条塞进松动的地砖下;他甚至掏空了体温计的底座,做成一个微型密信筒,用来传递狱中同志的名单和监狱布防图。 并且他的医术,也成了刘石人最有力的武器,有革命者被酷刑折磨得只剩一口气,他就大笔一挥,在病历上写下“开放性肺结核”。 这个在当时能吓退所有人的病名,比任何求情都有用,准备继续用刑的狱卒一看诊断,立马躲得远远的,他还偷偷给女囚们开黄体酮,帮她们调整生理期,只为避开那些最无人性的折磨。 这让药房的麻醉剂用量也总是对不上账,多领出来的部分,当然不是凭空消失了,而是用在了需要的地方。 时间来到1949年春天,监狱里的看守们的神情一天比一天紧张,典狱长半夜开会的次数也多了起来,刘石人凭着职业敏感,嗅到了一股血腥味,他知道,一场大祸要来了。 就在这时,胡其芬又一次找到了刘石人,这次托付的,是一份“最后报告”,记录了渣滓洞内骇人听闻的酷刑、囚禁人数,以及敌人即将进行大屠杀的计划。 瞬间刘石人明白,这不再是传递药品或名单,而是一份必须送出去揭露真相的历史证词,他把希望寄托在即将出狱的犯人黄茂才身上,小心翼翼地将密信缝进了他的棉衣夹层。 但那个绝望的夜晚终究还是来了,1949年11月27日深夜,几辆卡车悄无声息地开进监狱。 所有医务人员被严令待在宿舍,不准外出,刘石人只能站在窗前,眼睁睁看着那些熟悉的面孔,被一批批押上卡车,消失在黑暗里。 直到远处断断续续的枪声,像一把钝刀,一下下割着他的心,他就那么站着,一动不动,直到天亮。 在第二天,刘石人从同事轻描淡写的闲谈中得知,胡其芬等三十多人,昨夜已被秘密处决,他一言不发,而那些曾托付他一线希望的人,那些在病床上还坚信革命必胜的眼神,就这么永远消失了。 并且重庆解放后,刘石人向新政府坦白了一切,他的供述,与后来黄茂才几经周折送达的报告相互印证,成了揭露国民党罪行的铁证,政府没有追究他的过去,安排他到西南农学院当了一名校医。 从此,刘石人回归了普通人的生活,再也没提过那些往事,只说自己“干了该干的事”,那些改变他一生的纸条,被他用线仔细缝好,锁进了一个铁盒,成了他一个人的秘密。 在多年以后,当他的听诊器与胡其芬的囚衣并列展出时,那半米的距离,早已被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用良知与勇气完成的伟大潜行所填满。 在一个身不由己的年代,当信仰的火种递到你手上时,是选择熄灭它保全自己,还是冒着被烧成灰烬的风险,让它继续燃烧,刘石人给出了他的答案。 【信源】重庆日报——渣滓洞狱医刘石人多次为狱友送信

0 阅读:0
大胆的走走

大胆的走走

大胆的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