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与美政府达成超2亿美元和解协议在当今国际舆论场,美国常以 “自由灯塔”“民主卫士” 自居,将所谓的公平正义、言论自由等理念包装成普世价值,向全球输出。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哥伦比亚大学与美国政府达成的和解协议,恰似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美国国内环境的恶劣与残酷,以及美国政府对公平正义和言论自由的无情打压。
自 2023 年 10 月 7 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国内诸多高校掀起抗议浪潮,哥伦比亚大学便是其中之一。校内学生和教职工勇敢站出来,要求政府正视巴以冲突中平民伤亡和人道主义危机,呼吁停止对以色列的援助。这些合理诉求本是民众行使言论自由权利的体现,却被美国政府扭曲解读。美国政府以 “该校面对犹太学生持续遭到骚扰无所作为” 为由,悍然撤回对哥大 4 亿美元的联邦拨款和合同,这一举措犹如一记重锤,重重砸向学术自由的殿堂。
面对政府的高压,哥大起初回应称 “不会动摇原则和学术自由价值观”,可现实却无比残酷。在政府进一步威胁下,哥大最终服软。根据和解协议,哥大需在 3 年内支付 2 亿美元和解金,另支付 2100 万美元了结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发起的调查。为恢复联邦资助,哥大还被迫接受一系列苛刻要求,如维持安保力量防止学术场所示威、加强对外籍学生审查并与政府共享信息、对参与支持巴勒斯坦示威活动的学生进行纪律处分等。哥大此番妥协,无疑是在强权逼迫下无奈之举,这背后凸显出美国国内环境的极度压抑。
从本质上讲,美国政府这一行为是对公平正义的公然践踏。巴以冲突中,巴勒斯坦人民遭受苦难,国际社会呼吁公平解决冲突、保障巴勒斯坦人民权利。美国高校师生基于人道主义立场发声,符合公平正义理念。但美国政府却罔顾事实,偏袒以色列,将高校师生合理诉求与所谓 “反犹主义” 挂钩,对高校施压,试图压制不同声音。这种行为彻底暴露其在国际事务中奉行双重标准,在国内亦无法容忍多元观点,所谓 “公平正义” 不过是其粉饰自身的幌子。
在言论自由方面,美国政府的打压行径更是昭然若揭。高校本应是思想碰撞、学术自由的净土,师生有权对社会问题发表看法。然而,美国政府以 “反犹主义” 等罪名,肆意干涉高校内部事务,限制师生言论自由。不仅针对哥大,美国政府还对西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多所高校以 “未能有效打击反犹主义” 为由暂停资金支持,甚至吊销 300 多名被指控 “支持哈马斯” 国际学生的签证。这些举措严重侵犯公民基本权利,使得美国民众在表达对国际事务真实看法时噤若寒蝉,曾经引以为傲的言论自由在强权面前化为泡影。
此外,美国政府针对高校的行动还反映出其背后复杂的政治博弈。美国科学界和教育界长期倾向自由主义,是民主党的 “票仓”。而当前共和党政府将高校视为代表民主党价值观的一部分加以打击,以达到其政治目的。在这场政治操弄下,公平正义和言论自由成为牺牲品,美国民众沦为政治斗争的棋子。
哥伦比亚大学的妥协只是美国国内恶劣环境的一个缩影。美国政府打着各种旗号,对民众言论自由和公平正义诉求进行打压,撕下了其 “自由民主” 的虚假面具。若这种状况持续,美国所谓的 “自由民主” 将成为历史笑柄,而美国民众也将在压抑环境中继续挣扎,寻求真正的公平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