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一少年被鬼子抓去帮他们搬弹药,半路上他扛着子弹箱,偷偷往四下扫了一眼,见没人注意后,眼里闪过一丝狡黠,突然他脚底一打滑,“噗通”一声,连人带箱掉到了河里。 1944年夏天,华北平原上的一个普通村庄发生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16岁的村民汪佳林在给日军运输队搬运物资时,趁过河的机会跳水逃脱。 汪佳林从小在这一带长大,对附近的地形很熟悉,1942年村子遭受战乱后,他和其他村民一样被迫为日军做苦力,那天运输队经过村外的河流时,他抱着一箱子弹跳进了水里。 三天后,这个少年出现在八路军的一个驻地,他带来了从日军手中夺取的子弹,还提供了一些关于敌军布防的情况,部队发现他对周边几个村庄的地形和敌情都比较了解。 当时正值夏季庄稼长得比较高,八路军正需要熟悉当地情况的向导,汪佳林开始跟着部队行动,主要负责带路和侦察,他知道哪些地方有暗哨,哪条小路比较安全。 有一次运送伤员时遇到了日军巡逻队,汪佳林带着大家钻进了一条废弃的地道,这条地道是他小时候玩耍时发现的,平时很少有人知道。 八月份有次侦察任务比较危险,汪佳林装成捡柴火的村民,摸到日军据点附近观察情况。他发现敌人正在调运重武器,连夜赶回报告了这个消息。 秋收季节,汪佳林参与了几次夜间行动,一次是协助武工队从日军粮仓里弄出一些粮食,分给了附近断粮的村民,冬天时又参与炸毁了一段运输用的铁路线。 第二年春天,汪佳林已经学会了使用步枪,在一次伏击战中,他击毙了两名敌军,还救下了一个受伤的排长,战友们发现他对危险有种特别的感觉,能提前察觉地雷和埋伏,战争结束时,汪佳林获得了部队颁发的奖章,这个从没上过学的农村少年,通过几年的战斗经历掌握了不少军事技能。 解放后汪佳林回到村里当了民兵队长,带着乡亲们搞生产建设,那些当年用来躲避敌军的地道,后来改造成了储存粮食的地窖。曾经摸黑行军的山路,现在成了运输农产品的通道。 多年以后村里的老人经常会讲起当年的事情。汪佳林也是其中之一,他腿上至今还有当年留下的伤疤,每当有人问起那段经历,他总是很平静地说起那些往事。 那个跳河的下午,对16岁的汪佳林来说确实是个转折点,河水帮他摆脱了被迫劳役的生活,也让他有机会参与到抵抗侵略的斗争中,这个选择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年,到后来的抗日战士,再到建设家乡的民兵队长,汪佳林的经历其实很典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许多年轻人都面临过类似的选择和考验。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但正是这些朴实的农村青年,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方式参与了民族解放的斗争。
1944年,一少年被鬼子抓去帮他们搬弹药,半路上他扛着子弹箱,偷偷往四下扫了一眼
文史充点站
2025-08-02 16:22: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