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布设的200万枚地雷不断反噬印度是世界上拥有杀伤人员地雷最多的国家之一,排在俄罗斯和巴基斯坦之后,稳居第三。根据 2025 年的最新报告,他们手里大概有 400 万到 500 万枚地雷,这个数字是根据边境雷场的密度、过去布雷的记录还有冲突中使用的频率估算出来的。光是 2001 到 2002 年那次军事对峙,印度就在印巴实控线附近埋了约 50 万枚,今年 4 月冲突期间,巴基斯坦还指责他们在查谟地区又新增了雷场,看来这个数量还在慢慢增加。
这些地雷主要藏在印巴边境的缓冲区、克什米尔的高海拔地区,还有东北部和缅甸接壤的地方。1999 年卡吉尔战争时,印度在喜马拉雅山脉的雪线附近布了不少地雷,像 PMN-2 反步兵地雷和 VS-50 定向雷,到现在还留在那里。在那加兰邦和阿萨姆邦这些地方,地雷还被用来防备分裂主义武装渗透。印度军方自己也承认,这些地雷不光能挡着敌人,还能起到心理威慑作用,让对方不敢轻易行动,这样己方的伤亡也能少点。
印度没加入《渥太华禁雷公约》,所以国内一直能生产地雷。国营的兵工厂是主力,还有 12 家私营公司帮忙做零件,像塑料外壳、引信这些,最后由兵工厂组装填炸药。这种分工模式让他们既能避开国际上的指责,又能低成本生产。他们的地雷技术新旧混在一起,既有冷战时期的老型号,像 PMN-2,装 200 克 TNT,能炸 5 米远,也有符合《常规武器公约》的新型号。不过今年 4 月冲突里,印度被曝出用了没标记的集束炸弹,碎片留在地上形成新的雷区,被国际组织骂违反人道主义法。
印度说自己不签《渥太华公约》是为了国家安全,觉得地雷是边境防御里最划算的办法。他们遵守的是《常规武器公约》第二议定书,这里面允许用可探测的地雷,对自毁装置的时间要求也松点。这让他们和 164 个缔约国站在了对立面,今年波兰、芬兰因为俄乌冲突退出公约时,印度还是坚持自己的立场,说主权最重要。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常劝他们停手加入公约,可没什么实际措施。欧盟今年 6 月还把印度和巴基斯坦并称为南亚地雷污染最严重的国家,暂停了一些军事技术合作,但印度靠买俄罗斯和美国的装备,慢慢顶住了压力。
排雷这事儿对印度来说太难了,军方说清 1 平方公里雷区要 100 万美元,可 2025 年排雷预算才占国防开支的 0.03%,也就 1.2 亿美元。高海拔地区的雷场被积雪盖着,地形又复杂,得用进口的探地雷达和机械扫雷车,可买的防雷靴根本不管用,技术上实在跟不上。更麻烦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都不公开雷场在哪儿,老百姓不小心闯进去的事经常发生,今年前 7 个月,克什米尔就有 37 起触雷事故,21 个平民没了性命。
地雷还让当地的日子不好过,查谟地区大概 1.2 万公顷耕地因为有雷不能种,村民只好搬到城里的贫民窟。蓬奇地区有 23 所学校因为在雷区边上,只能关掉,学生们得走老远才能上学。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的报告说,地雷问题每年让克什米尔损失约 2.5 亿美元。
虽然印度说要研发新技术代替地雷,可 2025 年国防预算里,地雷相关的开支还占边境防御项目的 18%。军方高层觉得,在中印边境冲突常态化的情况下,地雷还没法替代。印度理工学院倒是搞出了能定时自毁的智能地雷,可一个要 3000 美元,太贵了,没法大量用。
短期内,只要印巴还在冲突,新的雷场可能还会增加。国际社会想让他们共享雷场地图,请第三方来监督,可两国都觉得这是干涉内政。今年 2 月开通的斯利那加 - 穆扎法拉巴德公交线路,沿线的排雷工作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但只覆盖了 0.7% 的污染区域。看来印度的地雷问题,还得等印巴关系缓和,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技术和资金帮忙才能解决,可现在这国际形势,怕是没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