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建国之后长期休养,没有军衔和工作,1955年评级时,工作人员犯了难,毛主席和周总理却同时给出意见:让他享受副总理待遇!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新中国正在进行第一轮干部评级,这项工作牵动着无数人的心,然而,一份档案却让具体负责的工作人员犯了难。 档案的主人公,没有军衔,没有职务,建国后一天班也没上过,一直在养病,在评级表上的栏目,几乎都填不了。 这份棘手的档案被层层上报,谁知最后等来的,却是毛主席和周总理不约而同的批示:享受副总理待遇。 一个无衔无职的病休干部,为什么能得到如此超越常规的评价? 这个人叫“郑位三”,他的履历看似空白,可翻开历史才会发现,他总是在最要命的关头出现。 1932年,蒋介石三十万大军“围剿”鄂豫皖,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转移,整个根据地群龙无首,眼看就要垮掉。 就在这时,郑位三站了出来,接任总司令,他没空喊口号,拿出的办法很实在:一边战斗,一边生产,硬是让这支孤军在绝境中稳住了阵脚,还逐渐壮大起来。 从此之后,无论是率领红二十五军走完长征,还是奉命留在陕南打游击,掩护中央主力,或者是在解放战争初期,作为中原军区的核心领导,郑位三拖着病体撕开国民党三十万大军的包围圈。 郑位三总是在组织最需要他的时候,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但如果光会打硬仗,还不足以解释那份特殊的批示。 他更厉害的地方在于,他不仅能打仗,更懂得搞建设、管人心,在苏区,他就深度参与了土地政策的制定,还亲手写下“民为邦本”四个字送给老乡,把群众路线刻在了骨子里。 到了40年代,他作为华中局派往新四军五师的代表,负责处理敏感棘手的审干工作,这种差事最考验人,手握重权,一句话就能决定许多人的政治生命。 可郑位三没把“党代表”的身份当成令箭,反而处处尊重五师自己的党委,当他发现中央对五师存在误解时,也没有盲目执行。 而是深入调查,把一手材料原原本本报上去,最终保护了一大批干部,也化解了中央和五师之间的隔阂。 这种坚持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品格,比战场上的功劳更难得,更让人动容的,是他堪称惨烈的个人牺牲,对郑位三来说,革命的路是用至亲的鲜血铺成的。 父亲为同志送信,不幸在路上感染毒疮不治身亡;母亲在饥荒中误食野菜中毒而亡,在中原突围的路上,他和妻子为了不拖累部队行军,只能狠心将两岁的儿子托付给当地老乡,从此再也没能找回。 面对家破人亡的悲剧,他只是把痛苦压在心底,自己疟疾发作,高烧不退,为了躲避敌人搜查,他竟然让人把自己抬到村口,伪装成得了烈性传染病的样子,敌人怕被传染不敢进村,他用自己的性命安危,保住了全村人。 即便到了晚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位快七十岁的老人因为早年说过公道话、保护过同志而被分配到干校挑水种地,和妻子两地分居。 他病倒在地,周围的人甚至都不敢上前扶一把,可从头到尾,他没有一句怨言,更没有为了自保去攀扯任何人,硬是靠着钢铁般的意志挺了过去。 现在回头再看1955年的那个批示,答案已经不言自明,“副总理待遇”,不是对一个病人的特殊照顾,而是对一位总在历史存亡关头挺身而出的“战略支柱”的功绩确认。 也是对一位手握重权却坚守原则与良心的道德标尺的最高嘉奖,更是对一位牺牲了所有、奉献了一生的无我之人的崇高敬意。 郑位三的一生,他打过的仗,救过的急,承受过的苦,其分量早已超过了任何军衔和职务。 他的故事也在提醒我们,评价一个人的历史价值,到底该看那些挂在胸前的有形勋章,还是看那些融入历史、不可或缺的无形力量? 【信源】抗日战争纪念网——鲜为人知的“位老”郑位三
他建国之后长期休养,没有军衔和工作,1955年评级时,工作人员犯了难,毛主席和周
大胆的走走
2025-08-02 09:53:10
0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