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国力,已经支撑不住如此广袤的国土面积了,它现在就是在硬撑。苏联时期可以通过强大的国力确保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正常运转。但是自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已经无力经营远东地区了,只不过它仍然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 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大得离谱,横跨欧亚大陆,占了地球陆地面积的近 1/9。可这看似威风的版图,其实藏着个要命的死循环 —— 越扩越大,越大越不安全,越不安全就越要扩。 这事儿得从沙俄时代说起。当年伊凡雷帝派哥萨克往东打,一路从乌拉尔山杀到太平洋,靠的是啥?火枪大炮对西伯利亚原住民的降维打击。 16 世纪中叶,沙俄凭借军事优势,用了 300 多年时间,从乌拉尔山扩张到太平洋,硬生生把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纳入版图。 到了苏联时期,这套逻辑达到顶峰。苏联通过计划经济和重工业东移战略,每年投入 7 亿 - 8 亿美元财政拨款,在远东建立了一大批重工业企业,形成了若干个生产综合体。 西伯利亚大铁路和贝阿铁路的修建,更是把远东与欧洲部分牢牢绑定。那时的远东,虽然人口仅占苏联总人口的 5%,却承担着全国 20% 的煤炭、15% 的石油和 30% 的木材生产任务。 强大的国力支撑下,远东地区的资源源源不断输往欧洲,成为苏联工业化的重要支柱。 然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国力一落千丈,远东地区的困境也随之暴露。如今的远东联邦区,面积 621.59 万平方公里,占俄罗斯总面积的 36.4%,但人口仅 780 万,还不到北京市人口的一半。 经济总量更是可怜,仅占俄罗斯 GDP 的 5%-6%,连莫斯科市的零头都比不上。 更要命的是,人口流失严重,过去 20 年减少了 150 万人,年轻人纷纷逃往欧洲部分,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儿童。 基础设施老化是远东开发的另一大障碍。西伯利亚大铁路和贝阿铁路虽然贯通,但很多路段还是单线运行,运输效率低下。 公路状况更差,国家和州级公路仅占总里程的 1/4-1/3,很多偏远地区只能靠冬季冰路运输。港口设施也年久失修,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的吞吐能力远低于设计标准,无法满足资源出口需求。 远东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开发成本高得离谱。萨哈林岛的油气资源储量巨大,但开采需要克服极寒气候和复杂地质条件,成本是中东地区的 3 倍以上。 楚科奇金矿储量全球第六,但每年只有 5 个月可以施工,运输黄金原料需要动用直升机,单趟成本高达 3000 美元,几乎吃掉了全部利润。 即便如此,俄罗斯政府仍不得不依赖中央财政补贴维持开发,如 2025 年计划延长电力补贴至 2035 年,每年投入 300 亿卢布用于平衡电价。 俄罗斯并非不想改变现状。普京上台后,成立了远东发展部,推出 “远东自由港” 计划,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地设立经济特区,试图吸引外资。 2025 年,俄罗斯还在远东划下 5 大特区,试图通过 “点状爆破” 带动区域发展。然而,这些政策收效甚微。外资担心政治风险,投资规模有限;本地企业缺乏资金和技术,资源开发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更尴尬的是,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中央财政,2016-2025 年,俄罗斯联邦财政计划投入 72 亿美元支持远东开发,但这点钱对于广袤的远东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面对困境,俄罗斯陷入了两难境地。放弃远东,意味着失去战略屏障和资源宝库;继续开发,又面临财政压力和人口流失。这种矛盾在能源出口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远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占全国四分之一,煤炭储量居全球前列,萨哈林岛的油气资源每年为国家赚取数十亿美元外汇。 然而,开发这些资源需要巨额投资,而俄罗斯的财政预算中,国防开支已占 69.4%,根本无力承担。 说到底,俄罗斯的困境是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国力不匹配的结果。沙俄和苏联时期的扩张,为俄罗斯留下了广袤的领土,却也埋下了治理难题。如今的俄罗斯,国力远不及苏联时期,却仍要维持庞大的领土,其压力可想而知。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俄罗斯的国力,已经支撑不住如此广袤的国土面积了,它现在就是在硬撑。苏联时期可以通
环球事件话角
2025-08-02 00:26: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