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的一天,孙健搬出了中南海,因为他已经主动辞去了一切职务,出人意料的是,他的行李十分简单,只有一卷铺盖,这是由于他当时进京任职时没有携带家人,也没有什么贵重物品。
1975年的冬天,39岁的天津工人孙健,突然被提拔为国务院副总理,这在当时简直不敢想象,要知道能进中央班子的,哪个不是资历深厚的老干部?
让人没想到的是,三年后这位年轻副总理又被下放回工厂,重新拿起了扳手,从副国级到普通工人,人生大起大落,但孙健却淡然接受了这一切。
孙健1936年出生在河北定兴的农村,家里穷得很,1951年,15岁的他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只身来到天津内燃机厂当学徒工。
翻砂工是厂里最累最脏的活儿,高温、粉尘、重体力活,很多人干不了几天就跑了,但孙健咬牙坚持下来,白天干活,晚上还要学技术,同事们都说这小子有股狠劲,干什么都要干到最好。
真本事是装不出来的,从学徒到正式工,从班长到车间主任,孙健一步步往上走,1958年他加入了共产党,没多久就成了厂党委书记,那时候他才22岁,在厂里已经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了。
1970年,组织要提拔孙健到天津一机局当领导,特地派人到他老家调查,结果让所有人都愣了,这个厂里的红人,家里竟然穷得家徒四壁。
他妻子庞秀婷带着三个孩子住在破土房里,冬天透风夏天漏雨,全家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口铁锅。
孙健自从进厂后,连续七年没回过家,把全部心思都扑在工作上,妻子独自在农村带孩子种地,生活过得异常艰难,看到这种情况,机械局赶紧把孙健的家属调到天津,安排妻子也进厂当工人。
1973年,孙健升任天津市委书记,主管全市工业,两年后的1975年1月,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亲自提名,39岁的孙健和大寨农民陈永贵、纺织女工吴桂贤一起当选国务院副总理。
消息传出后,连孙健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只知道先是政治局报毛主席批准,再交全会讨论通过,最后由周总理提名。
当副总理那三年,孙健过得战战兢兢,他深知自己底子薄,不敢有丝毫懈怠,周总理第一次给副总理们开会时就说,孙健最年轻,要多到下面跑跑,花三年时间掌握情况。
孙健把这话记在心里,三年时间跑遍了全国上百家工厂企业,别的领导有钓鱼打猎的爱好,孙健一样都不敢沾。
他在国务院大院里开了块菜地,闲时就种菜,同事们都觉得这位副总理太朴实了。
压力也让孙健身体出了问题,从当天津市副书记开始,他就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升任副总理后更严重了,经常整夜睡不着觉。
1978年春天,孙健正在外地检查工作,突然接到电话通知他停职检查,42岁的他平静地收拾行李,只提了一个要求,回天津。
组织原本安排他去天津机械厂,怕回内燃机厂会有麻烦,但孙健不在乎。
回到天津机械厂后,孙健重新当起了普通工人,神奇的是,困扰他多年的失眠症竟然好了,白天干活累了,中午往工具箱上一趴,不到十秒钟就能睡着,周围工友打牌聊天都不影响他。
工友们都说,孙健干活的手艺比年轻技工还利索,后来厂里进口德国设备,他带着翻译在车间泡了三个月,硬是编出了一本中文操作手册。
1985年,组织考虑重新安排孙健的工作,他摆摆手,直到他去世前,他一直在企业基层工作,最后的职务是天津开发区一家公司的经营总经理。
孙健的一生,大起大落却始终保持本色,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不管身处什么位置,踏踏实实做事才是最重要的。
像孙健这样从基层被火箭提拔的干部还有不少,但能像他这样宠辱不惊、始终保持工人本色的并不多见,他没有因为当过副总理就觉得高人一等,也没有因为重回车间就自怨自艰。
在权力面前不迷失,在挫折面前不沉沦,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和一个工人的品格,这或许就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对此您怎么看?